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朝陽街75號
電話:0351-4378829
傳真:0351-4378829
郵箱:dibaonengyuan@163.com
官網:http://sdbeier.com
她從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畢業,放棄在大城市的工作機會,回到家鄉革命老區百色;
她選擇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把雙腳扎進泥土,為群眾脫貧攻堅殫精竭慮;
她忍痛告別重病臥床的父親,深夜冒雨奔向受災群眾,面對危險堅定前行,不幸遭遇突如其來的山洪,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扶貧路上……
她就是黃文秀,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委宣傳部理論科副科長,派駐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黨組織第一書記。
黃文秀犧牲后,習近平總書記對她的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黃文秀同志研究生畢業后,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從進村受到質疑,到解決百姓難題,黃文秀的扶貧故事里充滿了艱難和坎坷。面對質疑,她不放棄;面對困境,她不退縮。她的扶貧經歷,被記錄在兩本扶貧手記里。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跟隨黃文秀的手記,感受她扶貧之路的點點滴滴,向她赤誠而火熱的初心致敬。
圖為黃文秀到外村考察養蜂產業,計劃將養蜂技術引到百坭村(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樂業縣委宣傳部供圖 “我心中的長征” 我沒有失去信心,想起了那句話——“讓扶過貧的人像戰爭年代打過仗的人那樣自豪”,長征的戰士死都不怕,這點困難怎么能限制我繼續前行。 從那以后,我到貧困戶家不再拿著個本子問東問西,而是脫下外套幫貧困戶家掃院子;貧困戶不讓我進家門我就去兩次、三次;貧困戶不在家我就去田里,邊幫他們干農活邊聊天,時間久了村民們見得我多了,開始慢慢地接受我,“你這個女娃娃還真是難‘纏’的很哩!”不少貧困戶跟我開玩笑說。 在我駐村滿一年的那天,我的汽車儀表盤的里程數正好增加了兩萬五千公里,我簡單地發了一個朋友圈:“我心中的長征,駐村一周年愉快”。 ——黃文秀《扶貧,從 “新手” 到 “熟路”》 兩萬五千公里,對于黃文秀來說,有著別樣的理解。黃文秀經常以“長征的戰士死都不怕,這點困難怎么能限制我繼續前行”來勉勵自己、激勵隊友,不向貧困低頭、不向困難屈服,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堅定決心和頑強毅力,帶領群眾在脫貧路上攻堅克難。 百坭村是一個深度貧困村,石山林立,山路蜿蜒陡峭,基礎設施薄弱,全村11個自然屯散落在大山深處,有幾個屯離村委10公里以上,最遠的達13公里。“當初組織考慮到一個女孩子去偏遠的百坭村開展工作不方便,但黃文秀主動承擔了責任,而且決心特別堅定。”百色市委組織部的同志說。 剛到村里時,有群眾認為黃文秀是來“鍍金”的,不可能真心扶貧,心里不免對她產生怨氣。貧困戶黃邦旋因未能如愿通過低保申請,就把怨氣撒到黃文秀身上,拒絕為上門做工作的黃文秀開門。但她絲毫沒有氣餒,一次次通過各種途徑做黃邦旋的思想工作,不僅講清講透各項扶貧政策,還不斷激勵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早日光榮脫貧。最終,道理講通了,心氣順暢了,黃邦旋臉上也有了笑容。黃文秀還為他爭取到7000元產業獎補資金,黃邦旋一家通過種植水果,順利實現脫貧。 為了更好打開局面,黃文秀積極向村里的老支書討教工作“訣竅”。此后,她到群眾家不再拿著本子問東問西,而是脫下外套幫他們掃院子、干農活、種油茶、摘果子,一邊干活一邊嘮家常。她利用休息時間,把貸款買來的私家車當作工作車,花2個月時間遍訪全村195戶貧困戶,繪制百坭村“貧困戶分布圖”,把每一戶的住址、家庭情況、致貧原因等,都詳細標注出來。村民們漸漸發現,這個新來的年輕的女書記不僅學說當地話,還主動與大家同勞動、聊家常,不帶絲毫嬌氣,很快就都喜歡上了她,把她當成了自家人,“你這個丫頭,還真是難‘纏’得很哩。”黃文秀用守初心、擔使命的實際行動,贏得了百姓信賴,贏得了群眾支持。 用柔弱的肩膀挑起扶貧重擔 他們反映最為集中的一個問題就是山上片區5個屯的通屯道路硬化問題。這5個屯在2014年已經修通通屯的砂石路,但南方雨季長、雨量多,多處路段砂石已被雨水沖刷流失,一下雨路面就泥濘不堪,坡度較陡的路段雨季摩托車都不能通行,還有一些路段因泥石流、滑坡等出現了垮塌。這不僅影響了附近群眾的交通出行,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全村的產業都集中在這5個屯的范圍內,顯然,基礎設施的完善對百坭村的發展至關重要。 ——黃文秀《扶貧,從 “新手” 到 “熟路”》 想致富,先修路。百坭村有5個屯交通困難,雖然多年前通了砂石路,但連年雨水沖刷,路面已破損不堪,雨季陡峭路段連摩托車都無法通過,嚴重影響群眾出行,制約產業發展。黃文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帶著村“兩委”班子熬夜做方案、拿對策,及時向有關部門申請,積極籌措資金硬化了1.5公里通屯路,安裝了47盞路燈,修建了4個蓄水池,逐步改善了百坭村生產生活條件。如今的百坭村,道路更好了,路燈更亮了,蓄水池更多了,村里更美了,脫貧致富的人更多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黃文秀帶領村干部和群眾,深入研究、挖掘百坭村的資源優勢,學經驗、找路子,大力發展杉木、八角、砂糖桔、枇杷等特色種植產業,千方百計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全村的杉木種植面積從8000多畝發展到2萬多畝,八角從600多畝發展到1800多畝,砂糖桔從1000多畝發展到2000畝。僅砂糖桔2018年就銷售了4萬多斤,銷售額22萬元。同時,她聯絡母校師生來村里開展支教,為籌辦百坭村幼兒園多方奔走;開展文明家庭評比、村規民約吟誦等活動,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激發群眾的脫貧內生動力。在黃文秀這位第一書記的帶領下,百坭村經過努力,貧困發生率從22.88%降至2.71%,88戶418人順利脫貧,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增收6.38萬元,還獲得了2018年度百色市“鄉風文明”紅旗村榮譽稱號。百坭村及村里貧困戶取得的點點滴滴進步,都凝聚著她辛勤的汗水,閃耀著她奉獻的光芒。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黃文秀堅守初心、埋頭苦干,把人民的幸福舉過自己頭頂,用柔弱的肩膀挑起扶貧重擔,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譜寫了共產黨人的時代擔當。 黃文秀帶領村干部和群眾挖掘百坭村的資源優勢,學經驗、找路子,發展了杉木、八角、砂糖桔、枇杷等特色種植產業,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圖為黃文秀幫著村民背送豐收的砂糖桔 。百色市委宣傳部供圖 “我是一名黨員,這是我的使命” “作為自己的家鄉,面對如此情況,怎么還有理由不回來呢?一位世界著名的社會學家說過‘一個國家的落后在于精英的落后,而精英的落后在于嘲笑民眾的落后’,我們黨深刻明白這個道理,從而提出要教育扶持一批人脫貧,并且扶貧要扶志和扶智,這樣一個切實為群眾謀發展、謀福利的黨,怎么能不響應她的號召呢?”同桌的老人家聽了我的話后,當場端起酒碗向我敬酒,表示也要讓家里的孩子在學校申請入黨,以后讓孩子回家鄉。聽到他的話,我心里非常感動,自己的工作能夠讓群眾真切感受到共產黨的好,對我來說是非常大的鼓舞。 ——黃文秀《扶貧,從 “新手” 到 “熟路”》 了解黃文秀的人都說,她是一個非常懂得感恩的人。當年她靠著黨和政府的幫扶一步步讀完初中、高中和大學,走出大山,來到首都,增長了學識,開闊了視野。她雖求學遠方,卻立志回到家鄉、建設家鄉。從她的碩士論文《廣西壯族傳統文化中德育資源的開發——以傳揚歌校本課程開發為例》不難看出,她的心一直惦記著家鄉,惦記著養育她的大山。 斯土斯民,情之所系。2016年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后,黃文秀主動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加入廣西選調生隊伍,回到生她養她的家鄉,成為革命老區、民族地區的一名普通干部。 有同學問過她,為什么要放棄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偏偏回到貧窮的家鄉?她回答:“很多人從農村走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總是要有人回來的,我就是要回來的人。” 百坭村貧困戶黃仕京也問過她:“大家都說你是北京畢業的研究生,你為什么到我們這么邊遠的農村工作?”黃文秀說:“這里是脫貧的主戰場,我有什么理由不來呢?共產黨是為群眾謀幸福的黨,我是一名黨員,這是我的使命。” 對于黃文秀的選擇,她的父親非常理解和支持。在“時代楷模”發布儀式上,他這樣說道:“黨培養了文秀,她為黨的事業作出貢獻,我們以她為榮。”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黃文秀曾在畢業時動情地對導師說:“我來自廣西貧困山區,我要回去,把希望帶給更多父老鄉親,為改變家鄉貧窮落后面貌盡綿薄之力。”黃文秀從大山走出又回到大山,以滿腔的青春熱血走上脫貧攻堅的第一線,把個人價值與黨的事業相對接、與祖國和人民的需要相連接,腳踩大地,胸懷祖國,用青春扎根基層、把深情奉獻鄉土、以行動詮釋赤誠,用短暫而精彩的一生,作出令人景仰的時代回答。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朝陽街75號 電話:0351-4378829 傳真:0351-4378829
郵箱:dibaonengyuan@163.com 郵編:030045 備案號:晉ICP備19013170號 晉公網安備 140106020608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