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習近平總書記五年內三次親臨山西視察,對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彰顯了領袖對中華民族文化根脈的歷史自覺和文化自信,也飽含著領袖對更好弘揚山西優秀傳統文化的期許。
牢記殷殷囑托,山西更加堅定文化自信,努力用好文化富礦,不斷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作用,充分煥發三晉文化的時代光彩,做好山西文化答卷。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岡石窟考察時強調,云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云岡石窟,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牢記殷殷囑托,云岡研究院提格升級為省政府直屬的副廳級事業單位,“云岡學”研究平臺搭建完成,全國文博系統首家超算中心在云岡研究院建成,山西省石窟寺保護與傳承重點實驗室在云岡研究院落地。今年3月14日,云岡石窟第5窟完成設施升級改造,重新對外開放。這次改造有效解決了窟內存在的隱性病害,對石窟文物的長久保護具有重要意義。云岡研究院黨委書記張焯說:“保護從來不是一句口號,我們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并重,在做好日常養護和監測工作的基礎上,努力實現云岡石窟‘變化可監控、風險可預知、險情可預報、保護可提前’的預防性保護管理目標。”省文物局副局長程書林說:“我們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還開展了襄汾丁村、沁水下川、襄汾陶寺等30余項主動性考古發掘,出土標本近萬件,新材料、新發現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作出了山西貢獻。河津固鎮瓷窯址、聞喜酒務頭墓地、絳縣西吳壁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奈濉陂g,還將免費定向培養600名文物全科人才,充實基層力量?!?/span>山西博物院學術研究部副主任陳汾霞說,黨的十八大以來,設施先進的一座座博物館在三晉大地上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成為山西省、市、縣各級城市的文化地標,城鄉人民的打卡之地。逛博物館、游覽文物遺址已經成為城鄉人民的生活方式。山西青銅博物館、山西地質博物館建成開放,全省11個市級綜合型博物館全部實現對外開放,類型豐富、主體多元的山西博物館體系基本形成。全省博物館數量由114家增至197家,共舉辦展覽1300余個,接待觀眾1.4億人次。“吉金耀河東”“華夏之華”“無界之境”3個專題大展分別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巡展。太原天龍山石窟流失百年佛首回歸故里,黃河文化石窟寺聯盟在太原成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文學藝術工作者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指引,緊扣時代主題,抓精品創作、強人才隊伍、辦文藝活動,推出了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的文藝作品。我省文學藝術創作百花齊放,從小說、戲劇、戲曲、美術到電影、電視、歌曲,再到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而興起的互動游戲、短視頻等,通過立體真實大形象、生動感人大故事,涌現出一批反映時代特征、展現時代風貌的優秀作品。劉慈欣《三體》的全面成功在中國科幻史上樹起一座豐碑,他的科幻小說被翻譯成1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緊扣時代脈搏,省作協推出了紅色題材主題系列,郭天印的報告文學《長江支隊》,蔣殊的報告文學《重回1937》《再回1949》,林小靜的報告文學《跨過鴨綠江》,李駿虎的長篇小說《中國戰場之共赴國難》等作品出版后,在文學界產生廣泛影響。〉由魯順民、楊遙、陳克海合著的《擲地有聲:山西脫貧攻堅故事》(英文版)獲得2021年中宣部優秀外宣品;葛水平和賈若萱同時獲得《湘江文藝》首屆雙年優秀中篇小說獎和新人作品獎;劉慈欣和灰狐同時獲得了第12屆華語科幻星云獎;蔣殊的《握在手里的榮光》獲得第九屆長征文藝獎;黃風《沁源行:滿目皆是“十八公”》獲得第五屆大地文學獎;張旭燕和許若瑾分別獲得2021年冰心文學獎。〉我省詩人、英語文學翻譯家楊鐵軍的詩歌翻譯作品集《奧麥羅斯》德里克·沃爾科特(圣盧西亞)榮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翻譯獎”。〉在2021年度十佳華語詩人、十佳華語詩集評選中,郭新民獲十佳詩人獎,曹誰《帝國之花》(意大利語)獲十佳詩集獎。〉由北岳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大湖消息》榮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散文雜文獎”;《擲地有聲》《大湄公河》《山西電影史》獲得第三屆“山西出版獎”。新時代讓戲劇創作迎來了新的春天。我省推出了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的文藝作品,舞劇《粉墨春秋》《呂梁英雄傳》、話劇《右玉》、上黨梆子《太行娘親》、晉劇《于成龍》等劇目獲全國性大獎、入選國家級項目。我省累計入選國家藝術基金項目219個、獲資助2.18億元,中國戲曲“梅花獎”49朵,均居全國第一方陣?!靶∶坊ā?41朵,居全國第一。全省制作發行電視劇38部、動畫片21部?!缎腋I钊f年長》等5部電視劇在央視播出;《于成龍》等2部電視劇榮獲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電視動畫片《嘰哩與咕嚕》登陸央視少兒頻道,并走出國門。從館舍天地到大千世界,從文學作品到戲劇創作,彰顯了山西文藝事業發展,展示著泱泱三晉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著三晉文化的時代風采。(記者 孟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