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朝陽街75號
電話:0351-4378829
傳真:0351-4378829
郵箱:dibaonengyuan@163.com
官網:http://sdbeier.com
引言
據統計,截止到2018年底全國礦山損毀土地面積累計達3.6萬平方公里,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對土地資源的浪費,比比皆是。而對損毀礦山的治理比例卻僅占21%左右,導致存在大量由于缺乏治理而形成的工礦廢棄地,加快工礦廢棄地生態修復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根據現有分類標準,工礦廢棄地主要包括采礦塌陷地、廢棄村莊、采石宕口、廢棄工業廣場等4種類型。其中,采礦塌陷地中采煤塌陷地是最主要的類型,由于開礦導致礦區地面沉陷并形成積水區,治理和修復的難度最大,占采礦塌陷地的比例也最高。廢棄村莊一般位于采礦塌陷地上,受采礦帶來的地面沉降影響,導致村莊內的房屋存在裂縫、甚至坍塌現象。采石宕口地表巖石裸露,坡度垂直,存在一定的水土流失。廢棄工業廣場多為服務于采礦活動的生產建筑用地,相關的生產類基礎設施配套較好,這里的廢棄工業廣場指的就是由于礦區廢棄而被棄用的工業廣場。
關于工礦廢棄地生態修復,十八大以來自然資源部和原國土資源部先后出臺了《國土資源部關于開展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工作的通知(2012)》《財政部國土資源部關于印發《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2013)》《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管理辦法(2016)》《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生態環境部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露天礦山綜合整治工作實施意見的函(2019)》《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關于開展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的通知(2019)》等一系列的相關政策文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在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為實現“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的目標,需要結合規劃意圖,在國土空間規劃的相關指導和要求下,重新解讀工礦廢棄地生態修復工作,以便更好更快地推進工礦廢棄地生態修復工作。
1、研究進展和存在問題
關于工礦廢棄地的已有研究,主要圍繞基礎理論研究、污染評價、生態環境質量變化、生態修復潛力評價、生態修復與重建研究、生態修復效益評價等領域開展。其中,基礎理論研究包括結合生態學、土壤學、環境工程、土地管理、地理學、城市規劃等相關學科理論對工礦廢棄地形成的機理、影響因素、主要內涵等內容進行研究;污染評價是采用實驗法、污染指數評價法、聚類因子分析法等方法對廢棄工礦用地的污染程度等進行評價,作為工礦廢棄地生態修復的基礎摸查之一;生態環境質量評價一般采用遙感、GIS和景觀生態學方法,從生態系統穩定與干擾程度等方面構建景觀生態質量評價模型,并分析評價研究對象的景觀生態質量及變化,也是作為工礦廢棄地生態修復的基礎支撐之一;生態修復潛力評價是通過修復模型研究工礦廢棄地修復類型的概率大小,一般通過生態修復的優先度評價來確定修復類型,主要方法包括指標體系綜合評估法、模糊綜合評價法、景觀連接度和二維判斷矩陣等方法,生態修復的類型主要包括修復為耕地、林地、草地等,一般以非建設用地為主,由于是單純地以修復模型作為評價因素,評價結果較少考慮與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的關系;生態修復與重建研究則是在掌握主導生態功能空間分異規律的基礎上,考慮區域生態退化程度,并根據區域氣候特征、地勢地貌和植被類型等因素,綜合劃定生態修復分區,并對不同生態修復分區分別制定差異化的生態修復技術和修復策略;生態修復效益評價是對生態修復產生的效益進行評估,主要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在內的綜合效益,一般采用GIS、RS、指標體系綜合評價等方法,構建生態修復效益評價體系。
總體而言,現有研究集中在生態修復能力評估、技術應用、效果評價等維度,側重生態視角、單要素視角,缺乏國土空間規劃的視角、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的視角,對把工礦廢棄地當作城市未來發展的資源綜合評價和合理利用這塊的考慮也稍顯不足。
2、國內外先進案例借鑒
以德國的魯爾地區、國內的江蘇徐州等地的工礦廢棄地生態修復為例,借鑒國內外先進案例在工礦廢棄地生態修復中的理念、方法、策略。其中,魯爾地區作為國際上知名的工礦型城市轉型成功的典型案例,其在轉型發展過程中,對城市內部各類工礦廢棄地采取的盤活策略,雖然至今已有近半個世紀,但相關的經驗和做法仍然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國內的江蘇徐州作為歷史悠久的采煤城市,近年來該地落實生態文明、對采煤塌陷地進行生態治理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已經先后列入2020年自然資源部第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2021年3月生態環境部官方微信公眾號頭條,國家發改委2021年轉型成效突出案例督查激烈通報,形成工礦廢棄地生態修復的“徐州經驗”。
德國魯爾堅持統籌考慮,整體進行生態修復,優化全域生態安全格局,在改造原有產業格局基礎上,發展工業遺產旅游,同步推進生態環境效益提升和人居環境整治。一是將區域范圍內保護和再生的綠地連接成一個鏈狀的綠地空間結構,將經過生態恢復后的河道系統轉變成為動植物棲息的場所和城鎮居民娛樂、體閑的景觀區域,完善區域生態功能網絡。二是打造公園式的工作和宜居環境,規劃對廢棄的土地重新利用和組織,建設現代化的商業、住宅和服務設施及科學園區,對舊建筑進行改造提升,并布置大量的綠色開放空間,吸引和支持高新技術企業進入該區域,成為區域新引擎。三是對園區內的生態環境加大整治力度,通過水污染凈化與雨水收集工程、風能利用工程、植被保護工程、工業廢棄物利用工程四大舉措改造提升生態景觀環境。
徐州以潘安湖為例,創新“基本農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復墾+生態環境修復+濕地景觀開發”“四位一體”的開發思路,采用“宜耕則耕、宜漁則漁、宜建則建、宜生態則生態”的策略,從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視角,實現了礦地融合發展。一是塌陷地復墾整治,修復受損土地,將低產田或絕產田整治成高效農業示范區。二是挖掘工業用地潛力,重新利用因破產關停的各類煤礦、企業存量建設用地。三是塌陷村莊搬遷,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廢棄村莊建設成“農民公寓、新村”。四是堅持塌陷地整治與生態修復相結合,分類改造利用。
上述案例在工礦廢棄地生態修復中始終強調整體性、系統性、綜合性思維,并考慮與規劃意圖的有機融合,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綜合提升。
3、國土空間規劃對工礦廢棄地生態修復的相關要求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2019)》要求“體現戰略性、提高科學性、強化權威性、加強協調性、注重操作性”“綜合考慮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因素,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根據中央關于國家機構改革和自然資源部“三定”方案的精神,國土空間規劃強調對所有國土空間和全要素自然資源的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通過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實現優化國土空間格局、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升國土空間品質。因此,對工礦廢棄地生態修復而言,國土空間規劃語境下,要更加注重響應規劃意圖的需求,要以國土空間規劃為統領和指導,聯動好土地管理、城市規劃、生態景觀規劃等領域,形成合力統籌推進工礦廢棄地生態修復工作。
4、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工礦廢棄地生態修復的相關建議
4.1修復思路上,強化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思維
一是系統思維,工礦廢棄地生態修復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要將工礦廢棄地生態修復放到所有自然生態空間組成的有機整體中,以系統修復破解之前“單要素修復”帶來的整個系統的不協調問題。二是綜合思維,在工礦廢棄地生態修復的技術上要從以往的工程思維上升到綜合治理思維,涵蓋從工程治理到生物、自然、人文等綜合的整治修復,通過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有機結合,推動工礦廢棄地生態修復可持續發展。
4.2修復方向上,加強與周邊片區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的聯動,實現礦地融合發展
自然資源部2019年出臺的《關于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意見》提出,“市、縣級人民政府編制國土空間規劃時,應充分考慮歷史遺留礦山和正在開采礦山的廢棄礦區土地利用現狀和開發潛力、土壤環境質量狀況、水資源平衡狀況、地質環境安全和生態保護修復適宜性等,尊重土地權利人意見,結合生態功能修復和后續資源開發利用、產業發展等需求,按照宜農則農、宜建則建、宜水則水、宜留則留原則,合理確定礦區內各類空間用地的規模、結構、布局和對序,優化國土利用格局,為合理開發和科學利用創造條件?!毕乱徊?,建議在工礦型城市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中,充分考慮工礦廢棄地生態修復的潛力.結合城市空間發展意圖對其進行合理利用。
4.3修復應用上,推進修復后的耕地參照占補平衡和增減掛鉤政策,實現國土空間布局優化
在實施應用方面,創新政策將修復后的耕地作為占補平衡和增減掛鉤的指標,推動國土空間布局優化。目前,自然資源部《關于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意見》已提出“各地將正在開采礦山依法取得的存量建設用地和歷史遺留礦山廢棄建設用地修復為耕地的,經驗收合格后,可參照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騰退的建設用地指標可在省域范圍內流轉使用”的政策試點。下一步,建議出臺詳細的操作細則,加大政策創新力度,加快推進工礦廢棄地生態修復工作。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朝陽街75號 電話:0351-4378829 傳真:0351-4378829
郵箱:dibaonengyuan@163.com 郵編:030045 備案號:晉ICP備19013170號 晉公網安備 140106020608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