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位于南太行腳下的河南省沁陽市校尉營村,眺望北山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項目區內,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層林盡染的山間美景。近年來,沁陽市秉持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原則,大力實施一攬子山水林田湖草南太行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昔日采礦“重災區”如今變成了“花果山”。
![圖片](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AWGSMcJiaOPco6pvRQc28HUicepe6XOUOK4clozFffv4VWVCXCTTr02sexuZuGIRJZeFdxxibPufHELh6YicLV25wA/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圖片](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Ljib4So7yuWhZySIDJawdngOepggVO5YD7shNFWJrOT5ATHeT6LdXP0TagSnFKAFAr8icUsyQ0Wd5JdibTpowV6JQ/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我市北部158.2平方千米的南太行山區是天然的綠色屏障,也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守護好這片占沁陽面積1/4的綠水青山,就是守護50萬沁陽人民的智慧生態、宜居宜業、綠色發展、永續共享的金山銀山,這是市委市政府對全市人民的莊嚴承諾。”沁陽市委書記王家鵬在采訪時感慨萬千。沁陽市地處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區域內礦產資源豐富,種類有數十種,以非金屬礦產為主,包括鋁礬土、焦寶石等多種優質礦產,具有埋藏淺、宜開采的特點,礦產地達百余處。20世紀80年代起,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礦產品需求量增加。人們在“靠山吃山、有水快流”的觀念作用下,長期索取導致生態破壞嚴重。2012年3月以來,沁陽市委市政府堅持把治理恢復南太行生態環境納入到“生態立市”范疇之中,通過持續開展以“取締非法采礦、取締非法礦產品加工點和整頓持證礦山企業生產秩序、恢復生態環境”為主要內容的“兩取締一整頓一恢復”專項行動,成效顯著。為了確保專項行動取得實效,該市政府建立了“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責任體系,健全市、鄉鎮、村三級網格責任機制,嚴格按照職責分工,全部建立臺賬,明確具體任務、責任人、完成時限,形成了“縱到底、橫到邊、全覆蓋”的監管體系。通過媒體發布、粘貼通告等方式,鼓勵群眾舉報非法開采礦產和非法經營礦產品的單位及個人,舉報經核查屬實的,給予舉報人獎勵。為徹底斬斷給不法分子提供庇護的“幕后黑手”,要求暗中支持或參股、為非法開采加工充當“保護傘”的黨員干部限期一周內主動到沁陽市紀檢監察機關說明問題;逾期后一經查實的,將從嚴從重處理絕不姑息,堅決剔除傳送非法利益的“頑癥”。截至2019年12月,共取締75個非法采礦點和535個礦產品非法經營加工點,追究行政和刑事責任25人。
與此同時,沁陽市還加大了對礦山生態環境治理修復工作力度,按照“因地制宜、促進經濟、優化環境”的指導思想,制定并實施《沁陽市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分年度分區域分重點確定治理對象,利用3年時間綜合治理恢復礦山生態環境。通過積極申報項目、爭取政策性資金支持,完成了紅土坡地質環境治理恢復項目和方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利用企業繳存的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實施完成了常平鄉張老灣高嶺土礦區地質環境治理恢復項目;吸納社會資金參與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完成了西萬紅煉廢棄礦區復墾整治項目,共投入資金總額達2億元,治理恢復礦山生態環境2萬余畝。如今,南太行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近年來,沁陽市委、市政府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下大功夫進行生態修復還南太行山清水秀。自2019年9月起,沁陽市充分發揮中央財政下達的南太行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專項資金的帶動作用,累計投入7500余萬元,治理修復面積達3.4萬畝,廢棄礦山變綠山,南太行舊貌換新顏。生態修復,規劃為要。為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做好項目規劃設計工作,該市聘請河南省第二地質勘查院對總體修復工程進行規劃設計,根據不同的項目區有針對性地編制規劃。按照項目工程規劃設計“重點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和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修復治理區地形地貌,恢復土地功能,改善排水條件,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治理區通行和管理條件,不斷推進綠化工程,恢復治理區生態環境,改善當地居民生存環境,最大限度發揮治理工程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總要求,將總治理面積3.4萬余畝的項目區,分別制訂了丹河峽谷景區南部區域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沁陽龍門河中上游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沁陽市校尉營村附近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等系統治理方案,做到“一項目一方案”“一方案一特色”。“針對校尉營村附近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項目區內地質災害隱患嚴重的狀況,我們制訂了以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為重點的實施方案。”該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生態修復科胡輝科長介紹,通過采取填實礦坑、清理渣土、筑墻固坡、植樹綠化等措施,收到了既修復項目區內生態環境又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助力當地經濟發展的效果。據了解,該項目分為兩期實施。一期工程有丹河峽谷景區南部區域治理項目、沁陽龍門河中上游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項目、沁陽市校尉營村附近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項目和鐵路、公路沿線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項目;二期工程有沁陽市北部山區山王莊-常平-紫陵一帶生態修復項目。“通過對項目區實施危巖清理、礦渣平整、干砌擋墻、客土調運、采洞封堵、客土調運、生物綠化、安裝警示牌等治理工程,消除地質災害隱患,修復地形地貌,恢復土地功能,為確保項目順利推進發揮了基礎性作用。”項目施工方負責人介紹說。
為保證工程建設進度,該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要求施工單位倒排工期全力推進,對每個項目進度,實行一周一匯報,一月一考核,督促其按照時間節點完成施工任務。并且采取“黑名單”措施,如果工程質量存在嚴重問題,除責令限期整改外,取消施工方參加今后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的招投標資格,為南太行生態修復項目高質量完成提供了重要保證。
對于實施南太行地區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沁陽市委、市政府明確要求,生態治理項目既要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南太行,又要與山區全域旅游、鄉村振興等相結合。為此,該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切實加強對項目設計方案的指導,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共贏,助力鄉村振興。在實施校尉營村附近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項目過程中,該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除了按照規劃治理地災隱患,還充分考慮當地群眾的‘錢袋子”問題,通過栽種優良品種的果樹等,打造“綠色銀行”,讓他們受益,從而收到“包袱”變財富的效果。由此,校尉營村新增經濟林510畝,每年產生近百萬元的經濟效益。校尉營村一名村干部臉上掛滿笑容地對筆者說,沒想到政府為俺們栽種了這么多的“搖錢樹”,昔日的“廢礦坑”如今變成了“聚寶盆”。常平鄉張老灣等村位于沁陽市北部山區山王莊-常平-紫陵一帶生態修復項目區,常平鄉黨委、政府建議在項目區多栽種經濟樹木和核桃等果樹。這一建議得到了采納,項目區新增經濟林60.3畝,每年可產生12萬元的直接經濟效益,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創造了條件。通過實施丹河峽谷景區南部區域治理項目,改善了該區域生態環境,促進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這里真的是太美了,仿佛進入了人間仙境,盡享天然氧吧的愜意。”一位王姓觀光者高興地說。“久久為功,玉汝于成。”截至目前,該市5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工程已全部完成,新增林地15784畝、草地1055畝,植樹46萬棵,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整治面積約3.4萬畝,極大改善了該市南太行地區的生態環境,為群眾增收創造了條件,為建設美麗南太行、推進鄉村振興奠定了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我們將鞏固提升生態修復取得的成果,把南太行建設得更加美麗。”沁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文刊登于2022年12月15日《中國礦業報》第1版)
![圖片](https://mmbiz.qpic.cn/mmbiz/wyice8kFQhf5geQK3gu2FUugjB8iaSGpjOakn10ODqnnrL85qpRbIIf0pKGdCjfYf9tHBwlPiaAXs0BO2ib6W54p2Q/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以上資源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網站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