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朝陽街75號
電話:0351-4378829
傳真:0351-4378829
郵箱:dibaonengyuan@163.com
官網:http://sdbeier.com
植被地帶性分布
任何植物個體,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始終與所處環境發生作用,一方面環境影響和改變植物形態結構及生物學特性;另一方面植物對所分布的環境具有適應性。因此各種植物都具有自己的地理分布規律,不同地帶生長著不同的植物類群,從而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植被類型。在礦山廢棄地植被恢復的植物選配中,首先必須遵循植被的地帶性分布規律。
1 植物分布的水平地帶性規律
太陽輻射是地球表面熱量的主要來源,隨著地球緯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從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種熱量帶。植被隨著這種規律的更替,稱為植被的緯度地帶性。植被分布的經度地帶性主要與海陸位置、大氣環流和地形相關,一般規律是從沿海到內陸,隨著降雨量的逐漸減少,植被也出現明顯的規律性變化。
我國植被分布的緯向地帶性變化可分為東西兩部分。在東部濕潤森林區,自北向南依次分布著寒溫帶針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雨林;西部從北至南依次出現一系列東西走向的巨大山系,打破了緯向地帶性,自北向南植被緯向變化如下:溫帶半荒漠、荒漠帶—暖溫帶荒漠帶—高寒荒漠帶—高寒草原帶—高寒山地灌叢草原帶。
我國植被的經向地帶性,在溫帶地區特別明顯,從東南至西北受海洋性季風和濕潤氣流的影響程度逐漸減弱,依次有濕潤、半濕潤、半干旱、干旱和極端干旱的氣候。相應出現東部濕潤森林區、中部半干旱草原區、西部干旱荒漠區。
值得注意的是,經度地帶性和緯度地帶性并無從屬關系,它們處于相互聯系的統一體中。某一地區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帶性規律,取決于當地熱量和水分的綜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種因子(即熱量或水分)。
2 植物分布的垂直地帶性規律
植被分布的地帶性規律,除緯向和經向規律外,還表現出因高度不同而呈現的垂直地帶性規律,它是山地植被的顯著特征。一般來說,從山麓到山頂,氣溫逐漸下降,而濕度、風力、光照等其他氣候因子逐漸增強,土壤條件也發生變化,在這些因子的綜合作用下,植被隨海拔升高依次呈帶狀分布。其植被帶大致與山體的等高線平行,并有一定的垂直厚度,這種植被分布規律稱為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帶性。在一個足夠高的山體,從山麓到山頂更替著的植被帶系列,大體類似于該山體所在的水平地帶至極地的植被地帶系列。因此,有人認為,植被的垂直分布是水平分布的“縮影”。而兩者間僅是外貌結構上的相似,而絕不是相同。
山地植被垂直帶的組合排列和更替順序構成該山體植被的垂直帶譜。不同山體具有不同的植被帶譜,一方面山地垂直帶受所在水平帶的制約,另一方面也受山體的高度、山脈走向、坡度、基質及局部氣候等因素影響??傊挥谕凰街脖粠е械纳降?,其垂直地帶性總是比較近似。
3 植物分布與氣候的關系
一定地區內植物群落的總體稱作植被,植物群落是構成植被的基本單位。地球上不同植被類型的分布基本上決定于氣候條件,主要是熱量和水分以及其他有關的自然要素。在地球的不同地區,水熱條件的組合配置不同,形成的植被類型也不同。
4 中國植物分布區劃
我國植被分布的地帶性規律也取決于溫度和濕度條件,但由于青藏高原、北部寒潮和東南季風的影響,使得主要植被分布的方向,是從東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現森林、草原、荒漠三個基本植被地帶。
大興安嶺—呂梁山—六盤山青藏高原東緣一線,將我國分為東南和西北兩個半部,東南半部是季風區,發育各種類型的中生性森林,西北半部季風影響微弱,為無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東南半部森林區,自北而南,隨著熱量遞增,植被的帶狀分布比較明顯,依次為寒溫帶針葉林帶、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帶、暖溫帶夏綠闊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帶和赤道雨林帶。除上述植被的緯向變化外,由于受夏季東南季風的作用,從東南向西北,植被出現近乎經度方向的更替。而且北部的溫帶及暖溫帶地區較南部的亞熱帶、熱帶地區表現得更加明顯。
中國樹種分布區主要受水、熱條件限制,反過來說,中國的樹種分布區可以反映各區的水、熱等自然環境。根據水土保持治理中的適地適樹的原則,結合我國的氣候環境,可以把植物作如下劃分。
(1)熱帶南亞熱帶,主要分布于五嶺山麓以南、臺灣、海南等地;土壤為紅壤、赤紅壤、磚紅壤;≥10℃天數大于300天;年積溫6 500~8 000℃。主要水保植物有:馬尾松、海南五針松、華南五針松、火炬松、思矛松、木麻黃、臺灣杉、杉木、水杉、巨尾桉、檸檬桉、窿緣桉、大葉桉、大葉相思、金毛相思、肯氏相思、毛卷相思、苦楝、木荷、火力楠、格木、合歡、樟黃牛木、厚皮香、春花木、筋竹、麻竹、黃竹、青皮竹、筍竹、黑荊樹、肉桂、八角、千年桐、木棉、蔡蒲、柑桔、龍眼、荔枝、余甘、芒果、三華李、獼猴桃、木菠蘿、番石榴、油梨、橡膠樹、胡椒、椰子、金雞納樹、腰果、咖啡樹、白藤。
(2)中亞熱帶,主要分布于浙、贛、湘、川的南部和滇、桂、黔的丘陵低地;土壤為紅壤、黃壤、紫色土;≥10℃天數240~300天;年積溫5 300~6 500℃。主要水保植物有:馬尾松、杉木、柏木、水杉、柳杉、禿杉、濕地松、火炬松、云南松、華南五針松、黃山松、麻櫟、栓皮櫟、青岡櫟、大葉桉、窿緣桉、檫、樟、川楝、苦楝、楓楊、榿木、木荷、刺槐、楸、紫楠、泡桐、合歡、馬桑、紫穗槐、胡枝子、南酸棗、黃荊、六月雪、毛竹、淡竹、青皮竹、慈竹茶、桑、黑荊樹、香椿、漆樹、油茶、油桐、杜仲、獼猴桃、刺梨、銀杏、山蒼子、板栗、柑桔、桃、李、枇杷、楊梅、梨、柿、葡萄、泰國石榴。
(3)北亞熱帶,主要分布于淮河、秦嶺以南;土壤為黃壤、黃棕壤;≥10℃天數200~300天;年積溫4 500~5 300℃。主要水保植物有:馬尾松、杉木、油松、火炬松、濕地松、禿杉、華山松、柏木、水杉、柳杉、池杉、麻櫟、栓皮櫟、青岡櫟、椴、木荷、楓楊、刺槐、檫、樟、紫花泡桐、楓楊榿木、皂莢、檀木、柳、榆、合歡、苦楝、紫穗槐、胡枝子、梔子、馬桑、黃荊、毛竹、箭竹、剛竹、淡竹、斑竹、筍竹、漆樹、杜仲、辛夷、山茱萸、香榧、獼猴桃、刺梨、拐棗、山蒼子、楊梅、桃、李、蘋果、枇杷、葡萄、櫻桃、石榴、梨、杏。
(4)南溫帶,主要分布于秦嶺、淮河以北,西起天水,北至延安、太原、丹東;土壤為黃綿土;≥10℃天數160~220天;年積溫3 500~4 500℃。主要水保植物有:油松、樟子松、紅松、黑松、華北落葉松、日本落葉松、水杉、中山杉、華山松、側柏、柏木、刺槐、泡桐、麻櫟、栓皮櫟、臭椿、白臘、復葉槭、黃連木、紫椴、楸、皂莢、桑、白榆_、日本榿子、楓楊、旱柳、楊類、紫穗槐、胡枝子、杞柳、黃荊、杜梨、酸棗、檉柳、馬桑、杠柳、黃刺玫、剛竹、淡竹、板栗、核桃、桑、柿、棗、花椒、香椿、忍冬、枸杞、辛夷、山杏、杜仲、漆、獼猴桃、拐棗、茱萸、班竹、蘋果、梨、桃、杏、李、山楂、葡萄、櫻桃、玫瑰。
(5)中溫帶(一) 東北半濕潤區,南溫帶以北,東北大部,內蒙東部;土壤為黑土、栗鈣土、森林土;≥10℃天數<160天;年積溫3 400℃。主要水保植物有:樟子松、長白落葉松、興安落葉松、紅松、白榆、椴、水曲柳、黃波羅、槭類、蒙古櫟、胡桃、楸、旱柳、楊樹、山杏、白樺、胡枝子、沙棘、檸條、花棒、杞柳、沙柳、黃柳、樹柳、胡頹子、酸棗、丁香、蘋果、山楂、葡萄、梨、海棠、沙果、黑豆、李、刺槐、紫穗槐、紅皮云杉。
(6)中溫帶(二) 西北華北半干旱區,主要分布于黃土高原北部及毗鄰地區;土壤為黃綿土、栗鈣土、灰鈣土;≥10℃天數100~160天;年積溫1 600~3 400℃。主要水保植物有:油松、華北落葉松、樟子松、側柏、白皮松、槭類、椴、白樺、白榆、栓皮櫟、遼東櫟、核桃、楸、楊樹、臭椿、沙棗、杠柳、苦參、檸條、沙棘、檉柳、杞柳、黃柳、沙柳、旱柳、花棒、胡枝子、紫穗槐、酸棗、火炬樹、杜梨、狼牙刺、花椒、枸杞、桑、山杏、文冠果、杜仲、黃苠、蘋果、梨、杏、桃、李、山楂、葡萄、刺槐、玫瑰。
(7)中溫帶(三) 西北干旱區,主要分布于新疆大部,蒙、甘西北部,寧、陜、青的北部;土壤為荒漠土、風沙土、栗鈣土;≥10℃天數100~160天;年積溫1 600~4 000℃主要水保植物有:沙柳、黃柳、花棒、踏郎、沙棘、杞柳、檸條、紫穗槐、胡枝子、檉柳、樟子松、油松、沙棗、山杏、旱柳、白榆、小葉楊、小青楊、河北楊、海紅子、檳果、梭梭、白梭梭、沙拐棗、駱駝刺、新疆楊、銀白楊、箭桿楊、旱柳、灌木柳、紫穗槐、葡萄、核桃、杏、蘋果、沙果、巴旦杏、桃石榴、櫻桃、李、桃。
本文選自《礦山生態植被恢復技術》,由北京圣海林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方瑩、孫保平主持編著。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朝陽街75號 電話:0351-4378829 傳真:0351-4378829
郵箱:dibaonengyuan@163.com 郵編:030045 備案號:晉ICP備19013170號 晉公網安備 140106020608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