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地質調查是近年發展起來的一項新的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目前正在進行調查試點和研究總結階段,其技術要求也正在編寫之中。本要求暫時供1:250000和1:50000生態環境地質調查項目設計書編寫時參考。 生態環境地質調查是為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等自然資源,為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提供基礎地質資料而進行的一項新的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是為生態環境建設服務的基礎性地質調查。生態環境地質調查是在區域地質調查和區域水文地質普查的基礎上,采用地質學、土壤學、地貌學、生態學及其它有關地球科學的方法、理論,調查人類和生物群體賴以生存的巖石圈、地下水圈和地表水圈。生態環境地質調查的主要對象是巖石、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植被群落及其在自然和人類活動環境下發生變化的地球動力作用、地球化學作用和其它現代地質作用等。
(1)基本查明測區內的基礎地質、水資源(包含地下水和地表水)、土地資源、地質災害、生物多樣性等的存在狀態、性質與特征;
(2)綜合評價測區生態地質環境質量現狀,分析其變化趨勢和對人類生存環境所產生的影響;(3)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提出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等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生態地質環境保護的措施、建議等。 (1)充分收集測區內已有的基礎地質、“水、工、環”地質、地球化學、遙感、氣象水文、土壤、資源開發、生態等方面的資料和綜合研究成果,進行調研、野外踏勘等工作,在綜合分析研究已有資料的基礎上編寫項目設計書。 (2)進行野外調查工作,主要包括:(A)基礎地質調查,以收集已有資料為主,補充必要的野外調查;(B)地貌與第四紀地質調查;(C)水文地質(包括地表水)、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包括地質災害)調查;(D)土地資源調查;(E)植被群落、生物多樣性調查;(F)人類經濟-工程活動調查;(G)其它有關的調查工作,包括放射性生態調查、旅游資源和礦產資源狀況及其開發引起的環境效應等。 (3)樣品采集、實驗測試、室內綜合研究及數字圖庫的建立。在以上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等新方法技術,動態評價人類活動影響下生態地質環境的變化及發展趨勢、評價地質環境對人類生存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評價測區內的生態地質環境容量與質量現狀,提出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等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生態地質環境保護的措施和建議等。調查成果要以數字和紙介質兩種形式表示,數字成果執行中國地質調查局新修訂的《空間數據庫工作指南》和《數字化地質圖圖層及屬性文件格式》,以及其它相關標準。要建立空間生態環境地質圖庫。![金屬質感分割線 圖片](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rrbZLC2ibIgtgV382cFCwmibpHFT7jndu1ibEDpFia0dzsjETHdt0HFzYlVRnHIaumpf3QyVos7giadDicqSku9zOEibw/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1)要明確并突出 “3S”技術在調查中的應用。要明確測區內可利用的航、衛片類別、精度,明確所使用的解譯手段、數據采集記錄手段、GPS儀器類型、測量精度、GIS平臺類別等。收集的歷史資料和本次調查獲得的資料要進入空間數據庫。要真正做到“3S”技術的有機結合。 (2)要突出反映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對象的動態性。開展生態環境地質調查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調查評價區域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的發展變化規律。動態性包括地下水、地表水資源的區域性動態(生態水位、資源的質與量)變化、地面沉降量變化、土地鹽堿化、土地沙漠化、土地沼澤化、土地貧瘠化和石漠化,微地貌的變化等。這些動態變化要用GIS可視化表示。 (3)要突出揭示生態區域變化與地質環境變化之間的內在關系。為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 DZ/T0001-91《1:50000區域地質調查總則》 DZ/T158-95《1:50000淺覆蓋區區域地質調查細則》 ZB/TD10004-89《1:50000城市地區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技術要求》 GB/T14158-93《1:50000區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查規范》 DZ/T0151-95《1:50000區域地質調查中遙感技術規定》
(以上資源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網站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