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朝陽街75號
電話:0351-4378829
傳真:0351-4378829
郵箱:dibaonengyuan@163.com
官網:http://sdbeier.com
黃河流域歷史遺留礦山生態破壞與污染狀況調查評價技術方案
根據《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的工作部署,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共同組織沿黃河9省(自治區)開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破壞與污染狀況調查評價工作。為保障調查評價工作的順利實施,統一規范調查評價技術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調查評價對象
調查評價范圍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黃河干支流流經的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9省(自治區)相關縣級行政區。各地可根據本省(自治區)實際需求擴大調查評價縣域范圍。
調查評價對象為自然資源部2021年歷史遺留礦山核查工作認定的由政府承擔恢復治理責任的歷史遺留礦山(圖斑)及其造成生態破壞和污染影響的區域。
二、調查內容
(一)礦山基本情況調查
通過收集資料,掌握歷史遺留礦山(圖斑)基本情況和所在區域的自然地理基本情況,為調查評價提供礦山(圖斑)所在區域的自然生態背景數據。具體指標參見附表1-1。
1.自然地理背景。主要包括礦山(圖斑)所在區域(以縣域為單元)的氣象、水文、土壤條件,重要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地分布情況等。
2.礦山基本情況。主要包括礦山名稱(圖斑編號)、地理位置、區位條件、面積、地塊尺度的微地貌類型、開采礦種、開采方式、廢棄原因、土地權屬、廢棄井口(硐口)數量等。
(二)礦山生態破壞基本狀況調查
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歷史遺留礦山(圖斑)范圍內的地質安全隱患、地形地貌破壞、土地資源損毀、土壤破壞等內容,為評價提供基礎數據。具體指標參見附表1-2。
1.地質安全。重點查明礦山(圖斑)范圍內的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和地裂縫等地質安全隱患的數量、規模、基本特征、威脅對象等。
2.地形地貌。重點查明礦山(圖斑)范圍內的山體破壞、地表堆積、露天采坑等的位置、面積、基本特征等。
3.土地資源。重點查明礦山(圖斑)現狀地類,因挖損、塌陷、壓占造成的土地損毀的面積等。
4.土壤。重點查明礦山(圖斑)范圍內采礦活動破壞區域的表層土壤質地類型等。
(三)礦山植被破壞和恢復潛力調查
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歷史遺留礦山(圖斑)占用前林地草地濕地地類、質量、重要性程度,以及植被恢復現狀和恢復潛力。具體指標參見附表1-3。
1.占用前林地草地濕地地類和質量。重點查明礦山(圖斑)占用前林地草地濕地地類,從不同年度的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國家級公益林管理、草地和濕地管理資料中查明礦山(圖斑)占用前林地草地濕地質量因子。
2.植被恢復現狀。基于國土調查、林草資源監測、濕地監測等成果,查明礦山(圖斑)現狀已恢復林地草地濕地的面積、質量等。
3.植被恢復潛力。基于土壤、降水等條件,查明尚未恢復的礦山(圖斑)的植被恢復潛力,對能夠恢復為林地、草地、濕地的,分類評估恢復措施類型。
(四)礦山污染狀況調查
調查內容主要包括礦山歷史遺留礦山(圖斑)固廢、酸性廢水的種類、來源、分布位置、堆存總量、堆存方式、主要污染物、污染物的遷移途徑、現有的污染防治措施等,初步判斷其對周邊農用地和灌溉水環境質量的影響。綜合應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和現場調查取樣等方式,對超篩選值農用地周邊20公里范圍內的、20公里范圍內存在農用地的、安全利用類和嚴格管控類耕地集中區域周邊的重有色金屬、石煤、硫鐵礦、磷礦等礦山(圖斑)進行重點調查。具體指標參見附表1-4。
1.周邊農用地污染。重點查明礦山(圖斑)污染農用地類型、
主要污染物種類、污染物含量、超標程度、污染等級、灌溉水來源等。
2.酸性廢水。重點查明礦山(圖斑)酸性廢水的類型、來源、分布位置、現有存量、排放去向、主要污染物、污染物的遷移途徑、現有的污染防治措施等。
3.礦業固體廢棄物。重點查明礦山(圖斑)固廢的類型、分布、堆存量、堆存方式、污染防治措施等。
三、評價內容
從歷史遺留礦山(圖斑)所處區位條件、地質安全隱患、地形地貌、土地資源、土壤、植被、水污染、農用地污染和礦業固廢堆存等方面按破壞程度進行單要素分級,在此基礎上進行單礦山(圖斑)生態破壞基本狀況、植被破壞、污染狀況評價。
依據單礦山(圖斑)評價結果,綜合自然地理條件、生態功能分區等,以縣級行政區為單元評價歷史遺留礦山生態破壞基本狀況、植被破壞、污染狀況,形成以下評價成果。
(一)××省(自治區)歷史遺留礦山生態破壞基本狀況單礦山(圖斑)評價;
(二)××省(自治區)歷史遺留礦山植被破壞單礦山(圖斑)評價;
(三)××省(自治區)歷史遺留礦山污染狀況單礦山(圖斑)評價;
(四)××省(自治區)歷史遺留礦山生態破壞基本狀況綜合評價;
(五)××省(自治區)歷史遺留礦山植被破壞綜合評價;
(六)××省(自治區)歷史遺留礦山污染狀況綜合評價。
四、技術路線
(一)確定范圍
以2021年全國歷史遺留礦山核查確認的由政府承擔修復治理責任的歷史遺留礦山(圖斑)為本底,綜合考慮區域經濟發展與礦山生態修復需求,注重成果的實用性,合理確定調查評價工作范圍。
(二)開展調查
在收集以往工作和成果資料基礎上,以遙感解譯、地面調查、取樣測試分析等方法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礦山基本狀況、礦山生態破壞基本狀況、礦山植被破壞和恢復潛力、礦山污染狀況調查,形成調查數據庫。
(三)分析評價
通過調查數據的匯總、整理和分析,對歷史遺留礦山生態破壞基本狀況、植被破壞、污染狀況進行單要素分級,進行單礦山(圖斑)評價,分析評價歷史遺留礦山生態破壞與污染狀況。
五、程序與方法
(一)資料收集
1.工作資料。收集2021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歷史遺留礦山核
查、森林草原濕地調查監測、全國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全國污染源普查等數據資料。
2.區域資料。遙感、氣象、水文、地質、植被、人類工程活動等基礎信息資料。
3.礦山資料。礦山勘查和開發利用歷史上形成的地質勘查報告、開發利用方案、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土地復墾方案、水土保持方案等。
4.林地草地濕地管理資料。2020年黃河流域林草資源及生態狀況監測成果、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2021年林草生態綜合監測、草原基況調查、濕地重點監測等調查成果。
(二)方案編制
1.確定工作重點。在資料整理分析基礎上,初步掌握歷史遺留礦山分布特點及礦山生態破壞基本狀況、植被破壞和恢復潛力、環境污染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影響,確定調查工作重點,為制定調查評價實施方案提供基礎和依據。
2.編制實施方案。制定本省(自治區)歷史遺留礦山生態破壞和污染狀況調查評價實施方案,明確責任分工、工作要求、資金來源、工作時限等。
(三)實施調查
1.地面調查。采取點面結合的方法,調查歷史遺留礦山地質、土壤、地類、植被、污染等現狀,查清地質安全隱患、地形地貌破壞、土地資源損毀、土壤破壞、植被破壞和恢復潛力、水土污染等問題及影響。其中,通過衛星遙感影像及林地草地濕地資源管理資料不能準確判定現狀地類、郁閉度(覆蓋度)、面積、破壞程度、恢復狀況、可恢復程度等因子的,應開展現地核實。
2.遙感調查。采用InSAR、高光譜、高分辨率和無人機等遙感技術對歷史遺留礦山生態破壞基本狀況、植被破壞和恢復潛力、污染狀況等進行調查。
3.走訪調研。走訪礦山企業人員、相鄰礦山企業人員、周邊居民,了解礦山基本情況及對礦山(圖斑)周邊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等。
4.取樣分析。根據相關的標準規范采集礦業固體廢物、水體、土壤、農作物等樣品并進行測試分析,查明礦區主要污染源及影響。
5.其他。可根據實際需要,通過收集以往的鉆探、物探等相關資料和采取必要的勘查手段,參照相關的標準,查明地面塌陷、采空區等問題的規模、危害、影響等。
(四)分析評價
1.評價要求
采用定性定量相結合,以文字和圖件相結合的表現形式。將每項評價指標信息矢量化、分級并標注到評價對象圖斑屬性信息表中,評價圖斑每一項指標均需要賦值。
2.評價指標
按照實用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統一性原則考慮下列評價指標。
(1)礦山生態破壞基本狀況參考指標:主要包括區位重要性、地質安全隱患、地形地貌破壞、土地資源損毀、土壤破壞等。
(2)礦山植被破壞參考指標:主要包括占用林地草地濕地規模、占地級別、起源與類別、恢復狀況等。
(3)礦山污染狀況參考指標:主要包括礦業固體廢物堆存、酸性廢水、農用地污染等。
3.評價方法
分析歷史流域礦山生態破壞基本狀況、植被破壞、污染問題的分布、規模、特征、嚴重程度和危害等,采用層次分析法、專家打分法進行評價。
4.評價結果
(1)單礦山(圖斑)生態破壞基本狀況評價
依據區位重要性,對地質安全、地形地貌、土地資源、土壤等進行分項判斷分級(參照附表2-1)。根據各單要素評價分級結果賦值,按照指標權重系數計算分值(參照附表3-1),按計算分值將生態破壞基本狀況劃分為三級。
Ⅰ級(嚴重):評分結果6分及以上的。
Ⅱ級(較嚴重):評分結果4~6分的。
Ⅲ級(較輕):評分結果小于4分的。
(2)單礦山(圖斑)植被破壞評價
依據林地草地濕地占地規模、占地級別、起源與類別、恢復狀況等進行分項判斷分級(參照附表2-2)。根據各單要素評價分級結果賦值,按照指標權重系數計算分值(參照附表3-2),按計算分值將植被破壞劃分為三級。
Ⅰ級(嚴重):評分結果6分及以上的。
Ⅱ級(較嚴重):評分結果4~6分的。
Ⅲ級(較輕):評分結果小于4分的。
(3)單礦山(圖斑)污染狀況評價
依據礦業固體廢物堆存、酸性廢水、農用地污染等進行分項判斷分級(參照附表2-3)。根據各單要素評價分級結果賦值,按照指標權重系數計算分值(參照附表3-3),按計算分值將污染狀況劃分為三級。
Ⅰ級(嚴重):評分結果6分及以上的。
Ⅱ級(較嚴重):評分結果4~6分的。
Ⅲ級(較輕):評分結果小于4分的。
(4)省(自治區)歷史遺留礦山生態破壞基本狀況綜合評價
依據礦山(圖斑)評價結果,以縣級行政區為單元進行統計分析,將省(自治區)歷史遺留礦山生態破壞基本狀況劃分為嚴重區、較嚴重區和輕微區。
嚴重區:區內Ⅰ級和Ⅱ級圖斑面積數占總破壞面積數≥60%。
較嚴重區:區內Ⅰ級和Ⅱ級圖斑面積數占總破壞面積數的40~60%之間。
輕微區:區內Ⅰ級和Ⅱ級圖斑面積數占總破壞面積數的<40%。
(5)省(自治區)歷史遺留礦山植被破壞綜合評價
依據歷史遺留礦山(圖斑)評價結果,以縣級行政區為單元進行統計分析,將省(自治區)歷史遺留礦山植被破壞劃分為破壞程度嚴重區、較嚴重區和輕微區。
嚴重區:區內Ⅰ級和Ⅱ級圖斑面積數占總破壞面積數≥60%。
較嚴重區:區內Ⅰ級和Ⅱ級圖斑面積數占總破壞面積數的40~60%之間。
輕微區:區內Ⅰ級和Ⅱ級圖斑面積數占總破壞面積數的<40%。
(6)省(自治區)歷史遺留礦山污染狀況綜合評價
依據歷史遺留礦山(圖斑)評價結果,以縣級行政區為單元進行統計分析,將省(自治區)歷史遺留礦山污染狀況劃分為污染風險嚴重區、較嚴重區和輕微區。
嚴重區:區內Ⅰ級和Ⅱ級圖斑面積數占總破壞面積數≥60%。
較嚴重區:區內Ⅰ級和Ⅱ級圖斑面積數占總破壞面積數的40~60%之間。
輕微區:區內Ⅰ級和Ⅱ級圖斑面積數占總破壞面積數的<40%。
(五)數據庫建設
1.數據質量檢查。各省級自然資源部主管部門、生態環境主管部
門、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根據本技術方案的要求,對本省(自治區)的調查數據質量進行核查,確保調查數據完整、規范、準確。
2.數據庫建設。調查數據質量核查后,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按照數據庫建設要求建立省級歷史遺留礦山生態破壞基本狀況、植被破壞和恢復潛力、污染狀況調查評價數據庫。
(六)數據匯總分析
沿黃河9省(自治區)根據歷史遺留礦山生態破壞基本狀況、植被破壞和恢復潛力、污染狀況調查數據,結合礦山周邊區域生態系統功能重要性、人居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綜合考慮自然條件、礦山生態破壞基本狀況、植被破壞和恢復潛力、環境污染程度等,對礦山生態破壞基本狀況、植被破壞和恢復潛力、污染狀況進行綜合分析,提出歷史遺留礦山處置對策建議,編寫黃河流域歷史遺留礦山生態破壞與污染狀況調查評價報告。
六、預期成果
(一)××省(自治區)歷史遺留礦山生態破壞基本狀況調查評價數據庫;
(二)××省(自治區)歷史遺留礦山植被破壞和恢復潛力調查評價數據庫;
(三)××省(自治區)歷史遺留礦山污染狀況調查評價數據庫;
(四)××省(自治區)歷史遺留礦山生態破壞基本狀況評價圖;
(五)××省(自治區)歷史遺留礦山植被破壞評價圖;
(六)××省(自治區)歷史遺留礦山污染狀況評價圖;
(七)××省(自治區)歷史遺留礦山生態破壞與污染狀況調查評價報告。
附件:1.野外調查表
2.單要素評價分級表
3.綜合評價指標表
4.數據庫建設要求
5.各省(自治區)調查評價成果報告編制提綱
6.各省(自治區)圖件編制要求
7. 成果提交格式要求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朝陽街75號 電話:0351-4378829 傳真:0351-4378829
郵箱:dibaonengyuan@163.com 郵編:030045 備案號:晉ICP備19013170號 晉公網安備 140106020608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