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朝陽街75號
電話:0351-4378829
傳真:0351-4378829
郵箱:dibaonengyuan@163.com
官網:http://sdbeier.com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 8 月 17 日召開會議,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會議對當前防汛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對著眼長遠補齊防災減災救災短板提出明確要求。
煤礦防災,地質先行。影響和決定地質災害的條件,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每個方面的因素都在變化,地質災害發生的機理極其復雜。在對其規律尚未完全掌握的情況下,強化調查、監測和預警,顯得尤為重要。
去年,國家礦山安監局部署開展煤礦隱蔽致災因素普查治理,全國近 3000 處煤礦完成普查,并有針對性地開展治理工作。以水害防治為例,遼寧對普查出的 276 個積水采空區分別標出積水線、探水線和警戒線,封堵了 203 個封閉不良或無封閉資料鉆孔;福建對 8 處水害防治重點煤礦開展了區域水患現狀調查;河南中泰、豐陽 2 處煤礦對排水系統進行提能改造;湖南安排 300 萬元專項資金,并協調相關地市投入 700 萬元用于水害普查獎補等。這些舉措為各產煤省應對今年嚴峻的防汛形勢爭取到了主動。當前,“七下八上”剛過,主汛期煤礦井下水源補給依然充足,正是開展鉆探與物探相互驗證,強化地質源頭治理的好時機。各重點產煤地區應堅持不懈深化隱蔽致災因素普查治理,結合煤礦智能化建設,積極推進礦山地質透明化。
一要在務求實效上下功夫。隱蔽致災因素普查治理是一項牽總的工作,來不得半點虛假,否則就是無米之炊、無本之木。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和不確定性,不能簡單說加強監測預警,就能完全避免災害發生;也不是已經開展過普查了,隱患就已全部摸清。去年,各地煤礦打下了好基礎,實現了“從無到有”,而今更要“從有到優”。一方面要“真用”。按照普查成果定等級,“就高不就低”劃分水文地質類型,先探后掘,物探、鉆探相結合查清水文地質條件并做到相互驗證,該禁止的禁止,不該涉足的區域堅決不涉足。另一方面要“更新”。及時修訂完善普查報告,細化優化治理措施。在進入新煤層、新采區、新工作面或開采條件發生變化時,更要提前核對致災因素普查結果,評價治理措施落實效果,確認安全后方可組織施工或作業。發現未投入實際工程、弄虛作假應付檢查的,該停產的停產、該整頓的整頓。
二要在提高精準性上下功夫。隱蔽致災因素普查治理是經常性、定期性、全季節性的工作,無法一勞永逸,“動態推進、精準掌握”是關鍵。對已有三維地震資料成果,要結合采掘揭露情況,采用新技術、新方法進行二次精細解釋。有條件的煤礦應開展高密度三維地震精細勘探,實現復雜、小微構造的精細對比、精細標定。對受底板水威脅或老空水威脅的煤礦,要推廣長掘長探、隨掘隨探、隨采隨探等先進技術與裝備,加強采掘前方地質構造和小微構造的超前精準探查。對雨季與非雨季、雨前與雨后、有老空區與無老空區、有層間水與無層間水,都要動態探測、監測,并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鼓勵企業用好新技術、新裝備、新方法,是提高治理精準性的好方法。今年年底,全國正常生產建設礦井水害防治感知數據聯網并開展監測預警后,防災精準度必然會再上一個臺階。
三要在推進透明化上下功夫。煤礦智能化建設步伐加快,地質透明化需求越來越迫切。內蒙古、陜西等地多家大型煤炭企業都分別建立了“透明工作面”“透明地質保障”“透明礦井”創新示范基地。這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簡單說,就是基礎條件較好的煤礦已可以利用現有的地測資料和信息化成果實現歷史資料數字化。他們可以對監測監控等多源異構數據進行統一存儲、分類、提取、融合,形成統一數據、圖形、服務接口標準的時空云 GIS 數據中心,甚至研發自主可控的二維、三維一體化云 GIS 平臺,構建透明地質幾何及屬性模型,實現綜合地質模型、隱蔽屬性以及監測監控數據的可視化表達。在此過程中,各地應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合作,加快煤巖界面識別等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發應用,建立集地質測量、生產技術資料、人機物環感知數據于一體的數據庫,實現地質資料實時綜合處理、數字化自動成圖、三維立體化仿真展示,為智能化建設提供高質量地質數據保障。
堅持不懈深入開展隱蔽致災因素普查治理,是煤礦地質保障、安全風險防控、隱患排查治理的基礎工作,是打造透明地質、透明礦山的重要抓手,也是實現預防為主、源頭治理的有效途徑。只有常態化開展、制度化推進、長效化落實,才能為長遠防災減災補齊短板、贏得主動。
(以上內容來源于自然資源常識網,版權屬于原作者及網站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將立即刪除處理)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朝陽街75號 電話:0351-4378829 傳真:0351-4378829
郵箱:dibaonengyuan@163.com 郵編:030045 備案號:晉ICP備19013170號 晉公網安備 140106020608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