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朝陽街75號
電話:0351-4378829
傳真:0351-4378829
郵箱:dibaonengyuan@163.com
官網:http://sdbeier.com
編者語:對于目前風風火火的智能化開采,咱們自己沒有核心技術,用的都是老外的專利,拿來用快呀,自己搞出來還需要等幾年,簡單的說越是核心的技術,我們越沒有專利,煤博士整理了幾遍智能開采的文章,讓大家真正了解我們國家智能化開采的現狀,不要盲目樂觀,也不要盲目悲觀,就像卜昌森說的那樣,要真刀真槍的搞智能化開采,才是智能化開采的出路,道阻且艱,任重道遠,捋起袖子加油干!
請看下文,介紹了山西智能化開采現狀,卜昌森說了實話,煤礦智能開采離真到真槍還差的遠呢!任重道遠!國人當努力。
卜昌森:“真刀真槍地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
山西煤監局調研組在麻家梁煤業公司調度指揮中心調研
本報記者 李侖
國外煤礦智能化開采研究現狀分析-工作面自動化LASC系統
供稿:峯斯基
(小編語:智能化開采外國是領先的,我們還不行,但超越是早晚的事)
智能化開采是指在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預的情況下,通過采掘環境的智能感知、采掘裝備的智能調控、采掘作業的自主巡航,由采掘裝備獨立完成的回采作業過程。智能化開采是在機械化開采、自動化開采基礎上,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煤炭開采技術變革。因此,智能化開采具有3個技術內涵: ①采掘設備具有智能化的自主采掘作業能力; ②實時獲取和更新采掘工藝數據,包括地質條件、煤巖變化、設備方位、開采工序等; ③能根據開采條件變化自動調控采掘過程。 當智能化采掘設備與自動調度決策集為一體,即形成無人化開采工作面。
目前,在以“智能化”為核心的綜采工作面開采技術方面,美國、德國和澳大利亞的煤炭企業發展較早,綜采工作面智能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通過采用計算機技術、采煤機記憶截割技術、電液控制技術和變頻軟啟動技術等,在地質條件好的中厚煤層實現了工作面3~5人的全自動化割煤,并探索實現工作面無人的智能化開采。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開始著手研究自動化綜采關鍵技術,并取得了一些顯著性的成果。德國 DBT 公司成功的研制了基于 PM3 電液控制系統的薄煤層全自動化綜采系統。美國JOY 公司開發了基于計算機集成的薄煤層少人操作切割系統。進入21 世紀以來,國外煤礦開采追求“安全、高效、簡單、實用、可靠、經濟”的原則,其智能開采的技術思路是: 通過鉆孔地質勘探和掘進相結合的方式,描繪工作面煤層的賦存分布,通過陀螺儀獲知采煤機的三維坐標,兩者結合實現工作面的全自動化割煤。該思路可避開煤巖識別難題,以地質條件為載體,頂層規劃自動化采煤過程。
2001 年7 月,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 承擔了ACARP( Australian Coal Association Research Program,澳大利亞煤炭協會研究計劃) 設立的綜采自動化項目,開展綜采工作面自動化和智能化技術的研究。到2005 年該項目通過采用軍用高精度光纖陀螺儀和定制的定位導航算法取得了3項主要成果,即采煤機位置三維精確定位(誤差±10cm)、工作面矯直系統(誤差±50cm)和工作面水平控制,設計了工作面自動化LASC系統,并首次在澳大利亞的Beltana礦試驗成功。2008年,對LASC系統進行了優化,增加了采煤機自動控制、煤流負荷平衡、巷道集中監控等,在商業應用方面CSIRO 研究組同久益、艾可夫等采煤機供應商簽署了協議,將這項技術集成到對應的采煤機上,實現快速商用。LASC系統包含慣性導航系統和工作面自動控制算法2 項核心技術。
(1)LASC 系統將基于光纖陀螺的慣性導航設備安裝在采煤機機身電控箱內,通過運行嵌入式導航定位軟件實現采煤機三維位置的精確定位。該慣性導航定位軟件在無GPS信號輔助的情況下行進2.7km,定位誤差在30cm以內。慣性導航定位軟件可用于綜采工作面的水平控制和連續采煤機自動制導。
①對于綜采工作面水平控制,基本原理是首先根據巷道掘進數據和鉆孔數據生成工作面三維地質模型,該模型精度能達到50mm,能準確反映出煤層起伏、傾角、斷層等構造,可直接用于指導采煤機俯仰采控制。然后利用在采煤過程中記錄的頂底板位置信息對該模型進行不斷優化,就可以準確預知工作面的煤層變化情況。其次結合采煤機精確定位軟件的數據,LASC系統就能夠提前控制采煤機的割頂割底量,從而順利通過斷層等地質變化區段。澳大利亞煤礦使用的水平控制開采技術控制原理如圖2.1 所示。
圖2.1 澳大利亞煤礦使用的水平控制開采技術控制原理
②連續采煤機自動制導,已被澳大利亞確定為煤炭產業重要的技術。基于連續采煤機自動制導技術開發了具有應用程序控制和通信功能,且包含先進圖形用戶界面的自動制導系統,如圖2.2 所示,表示連續采煤機偏航角有了一定的誤差,需要在后面的開采中實時校正。
圖2.2 連續采煤機出現偏差的導航
(2)工作面自動控制模型和算法。基于該算法,設計了工作面矯直系統,其包含高精度舵性導航儀和矯直數據分析系統2 項核心技術,通過對舵性導航儀記錄的采煤機空間位置進行分析,確定當前工作面的直線度,計算出每臺液壓支架的推移量,給液壓支架電控系統發出執行信息,對工作面直線度進行動態調整。慣性導航儀輸出2 路信號: 一路給支架,控制支架的推移量; 另一路給采煤機,用于控制采煤機的割頂割底量。自2009 年慣性導航儀開始商業化應用以來,澳大利亞60% 以上的綜采工作面使用了工作面矯直系統。
智能開采服務中心作為一種增值產品/服務,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的Anglo 礦業公司總部設置總調度室,對所管轄礦井進行實時監控,目前只有莫蘭巴北礦上線。
根據出現的報警、故障信息,及時發郵件或電話通知礦井進行調整。同時,每日、周、月和季度向礦井提交運行分析報告,指導礦井提高運行管理水平,合理安排設備檢修。分析報告包括每日的觸發響應動作計劃通知,每周的智能服務回顧,每月的井下精益運行回顧,每季度的生產表現回顧。智能開采服務中心的應用可以實現停機時間少、早期監測和設備損壞最小化,可提高生產力,降低生產成本。
布爾加( Bulga) 井工礦屬于澳大利亞嘉能可 ( Glencore) 礦業開采公司,屬高瓦斯礦井。2013年產量740萬t,2014年計劃產量810萬t,單井單面。屬于LW2層面第5 個工作面,工作面長度405 m,走向長度3471 m,工作面采高3.0~ 3.2m,設計產量3500 t /h。全套開采裝備包括:7LS6D 采煤機,RS20S 液壓支架控制系統,2臺11 kV 和1.6 MW刮板輸送機電動機,6臺INOXIHP泵站(泵站壓力32. 5~34.5MPa的4臺,40.0~41. 5MPa的2臺)。采煤機智能控制系統為Faceboss,工作面自動化系統為LASC。
每星期進行2 次檢修,分別是星期二的7: 00-14: 30 和星期五的7: 00-17: 30,其他時間安排生產。實行三八制,早班7: 00-15: 00,中班15: 00-23: 00,夜班23: 00-次日7: 00。每生產班人員10人,分為正副班長(2人)、電工(2人)、機械工(2人)、操作工(3人)和維護主管(工程師1人)。
采煤機從刮板輸送機機尾到機頭時,采煤機司機控制頂滾筒、底滾筒隨動割煤。而從機頭到機尾時,采煤機根據上一刀信息自動記憶割煤,重載速度8~14 m/min。支架采用自動拉架+人工干預方式 (頂板破碎,人工超前拉架),立柱安裝2個壓力傳感器,一用一備。工作面矯直系統在割煤過程中實時記錄采煤機三維位置、橫向和縱向傾角,采煤機每截割4刀時,矯直系統根據記錄的信息,控制每臺支架的推移量,調節工作面的直線度。
LASC 系統的應用使礦井煤炭產量提高了5%~25%,減少工人暴露在高危工作環境的時間,提高礦井安全水平;同時減小了煤炭產量波動,達到了均衡生產,提高了礦井生產質量管理水平。
智能開采的核心技術,咱們沒有專利,老外已經在中國布局完了!請看下面,你說擔憂不擔憂... ...
2000年以來澳聯邦在中國煤炭行業的專利布局
作者:張學亮
(小編語:智能化開采,我們沒有核心技術,現在用的是外國的)
2000年以來,澳大利亞聯邦科學和工業研究組織(Commonwealth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CSIRO)在中國共獲得授權或已公開與煤炭行業相關專利23項,其中,實用新型專利3項。
2016年,《具有測距系統的采掘機以及監測采掘機的位置的方法》(申請號:201610881595.5),本發明涉及具有測距系統的采掘機以及監測采掘機的位置的方法。該測距系統包括:電磁輸出裝置(102),沿著第一束路徑(106)提供電磁輻射的第一束(104);電磁輸入裝置(108),接收來自物體(7)的第一束的反射電磁輻射(110),以確定測距系統(100)與物體(7)的距離(114);和外殼(120),包括圍繞外殼(120)的中央軸線(136)的側壁(122)。電磁輸出裝置(102)和電磁輸入裝置(108)設置在外殼(120)內,使得電磁輸入裝置(108)位于電磁輻射的第二束(126)的第二束路徑(124)外部,第二束由第一束(104)在側壁(122)上的鏡面反射(128)限定。采掘機(3)還具有數據端口(40),其至少基于所述距離(114)輸出采掘機(3)到物體的相對位置數據。
2016年,《具有測距系統的采掘機》(申請號:201621107573.5),本實用新型涉及具有測距系統的采掘機。該測距系統包括:電磁輸出裝置(102),沿著第一束路徑(106)提供電磁輻射的第一束(104);電磁輸入裝置(108),接收來自物體(7)的第一束的反射電磁輻射(110),以確定測距系統(100)與物體(7)的距離(114);和外殼(120),包括圍繞外殼(120)的中央軸線(136)的側壁(122)。電磁輸出裝置(102)和電磁輸入裝置(108)設置在外殼(120)內,使得電磁輸入裝置(108)位于電磁輻射的第二束(126)的第二束路徑(124)外部,第二束由第一束(104)在側壁(122)上的鏡面反射(128)限定。采掘機(3)還具有數據端口(40),其至少基于所確定的距離(114)輸出采掘機(3)到物體的相對位置數據。
2016年,《采礦機器》(申請號:201620884498.7),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采礦機器,該采礦機器包括:機器控制器,其包括用于機器控制信號的控制輸出端口,所述機器控制信號控制所述采礦機器的移動;以及慣性導航系統(INS)。所述INS包括:位置確定單元,其確定所述采礦機器的位置,以及輸入端口,其用于表示所述采礦機器的移動的輸入信號,所述輸入端口與所述位置確定單元通信耦合。通信鏈路將所述機器控制器的所述控制輸出端口與所述INS的用于所述輸入信號的所述輸入端口連接,以允許所述位置確定單元基于控制所述采礦機器的移動的所述機器控制信號來計算所述采礦機器的校正后的位置。
2016年,《采礦機器的導航》(申請號:201610667615.9),本公開涉及一種采礦機器,該采礦機器包括:機器控制器,其包括用于機器控制信號的控制輸出端口,所述機器控制信號控制所述采礦機器的移動;以及慣性導航系統(INS)。所述INS包括:位置確定單元,其確定所述采礦機器的位置,以及輸入端口,其用于表示所述采礦機器的移動的輸入信號,所述輸入端口與所述位置確定單元通信耦合。所述機器控制器的所述控制輸出端口與所述INS的用于所述輸入信號的所述輸入端口通信耦合,以允許所述位置確定單元基于控制所述采礦機器的移動的所述機器控制信號來計算所述采礦機器的校正后的位置。
2016年,《監視系統和方法》(申請號:201680045577.1),本公開涉及一種用于監視壁的系統。該系統接收表示壁的多個點的與第一時間點和第二時間點相關聯的二維位置的第一圖像數據和第二圖像數據,第二時間點晚于第一時間點。該系統還從深度傳感器接收指示壁在第一時間點與第二時間點之間的深度變化的深度數據。然后,系統基于第一圖像數據、第二圖像數據和深度數據來確定指示壁的多個點在第一時間點和第二時間點之間的二維位置的變化的數據。這意味著可以考慮圖像數據與深度數據之間的相關性,這允許精確的垂直視線監視。
2016年,《改進的開采機和控制方法》(申請號:201610366026.7),一種用于控制開采機的系統,該系統包括坐標位置確定裝置、至少一個坐標基準點以及處理器。該處理器被連接以接收與以下項相關的數據:由該位置確定裝置確定的絕對坐標位置以及至少一個基準點。參照該至少一個基準點來校正與所確定的絕對坐標位置相關的數據。該處理器被連接以基于校正后的絕對坐標位置產生用于啟動開采機致動器、軌道致動器和/或回采裝置致動器的進一步信號,該處理器通過多個致動器中的至少一個致動器來操作使得回采裝置將截割或嘗試截割到預期截割曲線。
2016年,《采掘機和用于控制采掘機的方法》(申請號:201610365523.5),本發明涉及采掘機和用于控制采掘機的方法。該采掘機包括安裝在軌道上的托架上的剪切頭、頂板支架和至少二維位置確定系統。該采掘機進一步包括處理器,該處理器用于接收絕對位置信號,在第一橫動過程中確定移動頂板支架中的一個頂板支架的距離,在第一橫動過程中確定可移動托架是否已經經過該頂板支架,以及產生用于連接至該頂板支架的移動元件的控制信號,以使該頂板支架在所述第一橫動過程中移動在所述第一橫動過程中確定的距離,使得當連接至多個頂板支架中的一個頂板支架的移動元件移動所述軌道時,所述軌道采取期望輪廓。
2016年,《改進的開采機和方法》(申請號:201610364718.8),本發明涉及一種開采機,該開采機包括:回采裝置;至少2D坐標位置確定裝置,該至少2D坐標位置確定裝置用于基于不同于期望坐標位置的所確定的開采機的當前坐標位置根據預期截割曲線生成開采機的將來路徑;并且用于生成待截割礦層的礦層模型和/或已截割礦層的截割模型。該開采機還包括收集礦層的表征數據的傳感器,該表征數據形成礦層模型和/或截割模型的一部分,并且該開采機包括生成礦層模型和/或截割模型并控制開采機的參數的處理器。該處理器基于礦層模型和/或截割模型的分析來控制機器參數,以隨著開采機沿著礦層模型內的預期截割曲線前進預計開采情況的變化。
2016年,《采掘機》(申請號:201620502169.1),本實用新型涉及采掘機。該采掘機包括安裝在軌道上的托架上的剪切頭、頂板支架和至少二維位置確定系統。該采掘機進一步包括處理器,該處理器包括:絕對坐標位置輸出數據信號接收單元,其接收絕對坐標位置輸出數據信號;距離確定單元,其在第一橫動過程中確定移動頂板支架中的一個頂板支架的距離;經過確定單元,其在第一橫動過程中確定可移動托架是否已經經過該頂板支架;以及控制信號產生單元,其產生用于連接至該頂板支架的移動元件的控制信號,以使該頂板支架在所述第一橫動過程中移動在所述第一橫動過程中確定的距離,使得當連接至多個頂板支架中的一個頂板支架的移動元件移動所述軌道時,所述軌道采取期望輪廓。
2015年,《測距設備和系統》(申請號:201580054487.4),一種測距系統包括:電磁輸出端,其用于提供沿著第一射束路徑的第一電磁輻射束;電磁輸入端,其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射束從對象反射的電磁輻射以便于確定所述測距系統距所述對象的距離;以及外殼,其包括圍繞所述外殼的中心軸線的側壁,所述側壁可透過由所述電磁輸出端提供的所述電磁輻射。所述電磁輸出端和所述電磁輸入端設置在所述外殼內,使得所述電磁輸入端位于由所述第一射束在所述側壁上的鏡面反射限定的電磁輻射的第二射束的第二射束路徑外部。由于所述電磁輸入端位于所述第二射束路徑外部,所述第一射束離開所述側壁的所述鏡面反射不會到達所述電磁輸入端。
2014年,《3D成像方法和系統》(申請號:201480022819.6),一種用于產生物體的三維模型的系統,所述系統包括:便攜式手持成像設備,其包括:殼體;連接到所述殼體的多個傳感器;和耦合到所述多個傳感器的至少一個電子處理設備。當所述成像設備處于相對于所述物體的至少兩個不同的姿勢中時,所述電子處理設備從所述多個傳感器確定:指示所述物體的范圍的范圍數據和指示所述物體的熱紅外圖像的熱紅外數據,至少部分地基于來自所述至少兩個不同的姿勢的所述范圍數據產生三維模型以及使從來自所述至少兩個不同的姿勢的所述熱紅外數據得到的模型數據與所述三維模型相關以從而提供所述物體的三維熱紅外模型。
2013年,《用于生成視頻的系統和方法》(申請號:201310192625.8),本申請涉及用于生成視頻的系統和方法。一種用于生成圖像的方法能夠在具有有限處理能力的裝置上操作頭像。該方法包括:在第一計算裝置上接收第一圖像;在所述第一計算裝置的數據接口上將所述第一圖像發送到服務器;在所述數據接口上并且從所述服務器接收與所述第一圖像的一方面相對應的圖形數據;并且由所述第一計算裝置的處理器至少根據所述圖形數據和頭像數據來生成基本輸出圖像。
2013年,《用于視頻中眼睛對準的系統和方法》(申請號:201310153649.2),一種用于圖像處理的系統能夠產生改進的視頻會議體驗。該系統包括:攝像機;與所述攝像機相鄰的顯示屏;耦合到所述攝像機和所述顯示屏的處理器;以及耦合到所述處理器的存儲器。所述處理器可執行的指令能夠:從所述攝像機接收源圖像;并且基于所述源圖像來產生合成圖像。所述合成圖像與位于所述顯示屏處的虛擬攝像機的視圖相對應。
2013年,《三維掃描束和成像系統》(申請號:201380031744.3),一種三維掃描束和成像系統(800),能夠實現環境的經濟有效的三維掃描。所述系統(800)包括測距設備(805)、以及具有第一端(815)和第二端(820)的反應聯接機構(810)。第一端(815)連接至測距設備(805),并且第二端(820)連接至移動所述系統(800)通過環境的物體(825)。另外,成像設備(840)操作地耦接至反應聯接機構(810)的第一端(815)或第二端(820)。在使用中,所述物體(825)相對于環境的加速由反應聯接機構(810)轉換成測距設備(805)相對于物體(825)的運動,這增大了測距設備(805)相對于環境的視場。
2012年,《切割滾筒和設計切割滾筒的方法》(申請號:201280072830.4),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設計切割滾筒的方法,所述切割滾筒用于運土設備。切割滾筒包括兩個或者更多個環段,每個環段包括多個刀具,至少一個環段的旋轉位置能夠相對于一個或者更多個其他環段進行調整,并且可固定于新的旋轉位置。所述方法涉及將切割滾筒的多個設計參數輸入到計算機程序中,利用計算機程序實施切割滾筒的計算機模擬分析,以確定與至少一個設計目標相關的至少一個運行值,利用計算機模擬分析確定與至少一個設計目標相對應的環段的相對位置;以及使可調整環段或者每一個可調整環段相對于至少一個其他環段旋轉,以使環段的相對位置對應于至少一個設計目標。本發明亦公開一種用于所述方法的切割滾筒。
2012年,《水力壓裂》(申請號:201280008295.6),在此披露了一種用于對將沿著一個鉆孔在一個或多個先前安置的裂縫附近起始的一個水力裂縫的彎曲進行預報的方法和設備。將影響該水力裂縫的增長的物理參數(18)被一個無因次參數導出器(16)接收,該無因次參數導出器導出一系列無因次參數(20)作為這些物理參數的分組,這些無因次參數是作為關于該水力裂縫路徑的形狀的相似性參數而被選擇的。這些無因次參數(20)可以包括一個無因次粘性參數(22)、一個無因次局限應力參數(24)、一個摩擦系數參數(26),以及一個無因次偏應力參數(28)。一個(比較器30)按順序地將這些所確定的無因次參數與預定閾值相比較,從而提供關于該水力裂縫的可能彎曲的一個指示。
2010年,《三維掃描束系統和方法》(申請號:201080069024.2),一種三維掃描束系統(100)和方法(500)能夠對環境進行經濟有效的三維掃描。所述系統(100)包括測距設備(105)、以及具有第一端(115)和第二端(120)的反應式連桿機構(110)。第一端(115)連接至測距設備(105),并且第二端(120)連接至使所述系統(100)在環境中移動的物體(125)。在使用中,所述物體(125)相對于環境的加速由反應式連桿機構(110)轉換成測距設備(105)相對于物體(125)的運動,這增大了測距設備(105)相對于環境的視場。
2007年,《在碰撞情況下識別交通工具機動操作的系統和方法》(申請號:200780014651.4),本發明涉及一種在碰撞情況下識別交通工具的機動操作的系統和方法。對于交通工具和物體的條件,計算多個避免碰撞點,在這些點處,所述交通工具將以一組避免碰撞距離來避免與所述至少一個其他物體的碰撞。顯示所述避免碰撞點,使得所述交通工具將以表示給定碰撞程度的給定避免碰撞距離而避免碰撞的多個避免碰撞點以視覺可見方式與所述交通工具將以表示較小碰撞程度的較大避免碰撞距離而避免碰撞的其他避免碰撞點區分開。由此所顯示的方式表示不同的潛在碰撞程度,從而根據不同的碰撞程度以方向性視圖顯示的方式示出相應于所述交通工具的一組可用機動操作。
2006年,《用于控制挖掘裝置的方法和系統》(申請號:200680012625.3),一種用于控制鉆孔裝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向鉆孔裝置的鉆頭部件施加旋轉力,以包括預定調制頻率信號和預定進給力的進給力向鉆頭部件施加進給力,其中從與旋轉力和進給力中至少一個相關聯的感測數據,周期地確定最佳的預定進給力,以便優化鉆孔裝置的穿透速率。
2005年,《自動3D成像的方法》(申請號:200580033336.7),本發明提供了自動3D成像的方法。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自動構建3D圖像的方法,其中測距設備用于啟動并控制2D圖像的處理,以便生成3D圖像。該測距設備可以與圖像傳感器,例如來自數字照相機的距離傳感器集成在一起,或者可以是獨立設備。可以使用從該距離傳感器獲得的表示到特定特征的距離的數據來控制3D圖像的構建并使之自動進行。
2005年,《用于監視采區順槽結構改變的方法和裝置》(申請號:200580051084.0),本發明涉及用于監視采區順槽結構改變的方法和裝置。提供了一種方法和裝置,用于在開采操作中確定結構改變。獲得采區順槽表面的第一掃描并且存儲掃描輪廓的信息。隨后,獲得采區順槽表面的第二掃描。可對掃描的信息進行配準和差別標記。如果差別超過閾值,則可以提供指示可能是危險的采區順槽結構改變的告警。掃描可以來自單個傳感器,或來自多個傳感器(301,303)。在將傳感器(301,303)安裝在采區順槽穿越結構(109)上的情況下,傳感器(301,303)的間隔距離可用于確定傳感器(303)何時到達了進行了來自傳感器(301)的掃描處的采區順槽穿越結構(109)的行進或運動的位置。可提供距離傳感器(309)以確定運動距離以及各掃描在何處一致。
(小編語:電動車的電池,也是這樣的,我們用的都是外國的專利電池,請看下文)
“越是核心技術,我們越是沒有專利”,動力電池知識產權困局何解? ▍“統計了國際上的專利數量排名后,我們發現,越是動力電池領域內真正具體的核心技術點,我們越是沒有相關專利。” 當前,無論是在競爭激烈的國內市場,還是在“高手云集”的國際市場,創新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都日漸凸顯。其中,針對電動汽車的“心臟”——動力電池知識產權的布局與保護,更是被業內視為重中之重。 “動力電池是電動汽車的關鍵技術之一,近年來得到了廣泛重視,也涌現出了不少優秀企業。電池企業如何對核心技術進行有效的知識產權布局與保護,是行業發展中需認真思考的問題之一。”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產品數據及知識工程部總監閆仕軍在近日于寶雞舉辦的2019中國汽車知識產權年會上呼吁。 (文丨本報記者 黃珮) ▍重中之重:積極布局專利,有助增強核心競爭力 鋰離子電池是當前動力電池的主流技術。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鋰離子電池電芯核心材料全球申請原創排名前五的國家分別是日本、中國、韓國、美國和德國。其中,日本的申請量超過 23000 件,遠超其他四個國家。 “日本在基礎材料領域的科研水平具有絕對領先優勢。而中國隨著近年來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專利申請量后來居上,目前已經遠超韓國和美國,躍居第二,這說明近些年中國在鋰離子電池領域已經有了相當豐富的技術積累。”由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2018年重點領域知識產權分析評議報告》指出。 記者了解到,新能源汽車產業主要由上游鋰電池原材料、電機原材料,中游電機、電控、鋰電池以及下游整車、充電樁、運營等多個產業構成。其中,鋰離子動力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最重要的核心部件,同時也是新能源汽車知識產權專利發展的重點領域。 “在新能源汽車涉及的諸多技術中,電池安全技術非常重要,特別是在今年有多起電動車著火事故發生的背景下。” 閆仕軍表示,積極布局鋰離子電池電芯核心材料知識產權專利,能有效增強我國未來在動力電池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如電池管理系統技術,其作為確保電池安全的重要環節,既是用戶之間的紐帶,也能提升電池的利用率和安全性。” ▍短板明顯:忽視境外專利申請,缺少核心技術專利 然而,記者注意到,雖然目前我國在鋰離子電池電芯核心材料全球申請原創國里排名第二,但我國企業在境外申請相關專利的數量卻并不多。 以我國動力電池龍頭企業之一比亞迪為例,截至2019年4月,比亞迪共擁有1209件國內鋰離子電池專利,遙遙領先于其他企業。甚至在最近三年中,每年鋰離子電池相關專利申請數量均在百件左右,其對該領域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但記者并未檢索到比亞迪在其他國家的專利申請,而這對正在開拓國際市場的比亞迪來說,并不是一個樂觀的消息。 我國動力電池的另一龍頭企業寧德時代也存在著類似問題。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寧德時代及其子公司共擁有1618項境內專利,而境外專利卻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僅為38項。 那么,境外專利對于動力電池企業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業內專家表示,如果要開拓海外市場,境外專利布局是我國企業下一步需重點攻克的目標。 此外,缺少核心技術專利也是目前我國動力電池知識產權現狀中的一大短板。 “統計了國際上的專利數量排名后,我們發現,越是動力電池領域內真正具體的核心技術點,我們越是沒有相關專利。”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情報所高級知識產權經理呂惠坦言,雖然總體來說,我國在專利數量上做得很不錯,但一到最核心的技術點上,中國的排名就整體往后掉。比如,我國在SOC(即“電池的剩余電量”)領域的專利數量并不多。 ▍緊盯前沿:掌握核心技術+協同創新 “電池管理技術是動力電池的核心技術,如果企業想對其進行研究,可以多關注SOC估算技術。目前我們在熱管理、電管理以及高壓系統管理上都已經趨于成熟,但電池的狀態估算由于涉及到新的方法,仍需進行進一步研究。”呂惠強調,新算法依然是未來大熱的發展點,建議企業多做相關布局和研發。電池估算作為核心技術,鼓勵企業對其重點發展是優化專利布局的重要工作之一。 呂惠進一步指出,未來動力電池企業在知識產權方面的發展趨勢應該是多掌握核心技術、優化專利布局。“比如豐田、LG等企業,哪怕是只布局了幾項專利,但只要這些專利代表的是前沿領域研發,就算是掌握了真正的電池管理核心技術。” 除了優化專利布局外,協同創新也是企業未來打贏可能出現的知識產權專利戰的重要一環。 “我們要追求的不應是專利的數量,而應是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不斷增強,并以此為階梯實現我們的最終目標——企業收益、盈利。”東風商用車公司技術中心知識產權部部長陳紅坦言,提高創新能力和協同發展,都是未來打贏“專利戰”的戰略要義之一。 “當前的國際大趨勢是全球化知識產權的保護與布局,只有認真研究知識產權才能更好地促進產品和技術走出國門。”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閆建來進一步指出。
(以上資源來源于煤文化,版權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朝陽街75號 電話:0351-4378829 傳真:0351-4378829
郵箱:dibaonengyuan@163.com 郵編:030045 備案號:晉ICP備19013170號 晉公網安備 140106020608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