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工業“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
(征求意見稿)
煤炭作為我國的基礎能源和工業原料,長期以來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能源安全穩定供應提供了有力保障。2016年以來,在國家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措施指導下,主要產煤省區政府和大型煤炭企業主動作為,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煤炭行業整體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過剩產能得到了有效化解,煤炭生產結構優化,市場供需實現了基本平衡,行業效益回升,轉型升級取得實質進展,煤炭行業改革發展邁上新臺階。為引導煤炭企業深化改革創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煤炭安全高效綠色開采和清潔高效低碳利用,構建現代化煤炭經濟體系,促進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指導煤炭企業開展“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特制訂本指導意見。
(一)取得的主要成績。“十三五”期間,煤炭行業圍繞推動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市場化改革創新,取得重大進展和一系列成果。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從煤炭行業自身改革發展實際和未來發展方向分析,還面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
五是促進煤炭行業向生產服務型轉變仍面臨體制機制的制約。我國煤炭消費增速放緩并逐漸進入峰值平臺期,行業發展模式必須由依靠規模擴張、總量增加向提高質量、增加服務轉變。雖然部分企業已經在探索煤礦專業化服務模式,但相關法律法規依然存在障礙,亟待研究推動煤炭行業由生產向生產服務型轉變的法律法規體系和配套體制機制。
綜合分析,“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結構將進一步調整優化,能源技術革命加速演進,非化石能源替代步伐加快,生態環境約束不斷強化,煤炭行業加快向生產智能化、管理信息化、產業分工專業化、煤炭利用潔凈化轉變,煤炭行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更加迫切。
(四)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貫徹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深化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動煤炭產業技術升級、產品升級、質量升級、管理升級,促進煤炭上下游產業協同、煤炭與多能源品種協同發展,培育新模式、發展新業態、提升新動能,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大型能源企業,推動礦區的生產生活環境持續改善,礦區職工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高,建設現代化煤炭經濟體系,促進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為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安全穩定的能源保障。
1、優化布局與保障供應相結合。根據我國能源消費需求和煤炭資源賦存條件,對14個大型煤炭基地功能合理定位、科學規劃;推動晉陜蒙建設大型智能化煤礦,增加優質煤炭外運保障能力;改造提升一批資源條件相對較好的煤礦,提高服務年限;科學規劃新疆煤炭生產基地,實現煤炭梯級開發梯級利用;推動煤炭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提高全國煤炭安全穩定供應保障能力。2、深化改革與創新發展相結合。深化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煤炭生產、產品和組織結構,推動建立煤炭上下游協同發展機制;創新發展理念,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推進行業數字化轉型;創新體制機制,激發市場活力,提高發展質量。3、產業升級與老礦區轉型相結合。以煤礦生產智能化、管理信息化、組織專業化、上下游協同大數據化為引領,著力推動產業升級,轉變發展方式;以煤炭生產型向生產服務轉變為抓手,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材料、新產品,促進老礦區轉型發展,維護煤炭經濟平穩運行,建設現代化煤炭經濟體系。4、綠色開發與清潔利用相結合。推動綠色開采,增強礦區生態功能;統籌煤與非煤能源,促進煤與清潔能源優勢互補;推動清潔利用,拓展煤炭消費空間;統籌煤炭生產、加工與消費全過程,促進資源、經濟、社會協調發展。5、立足國內與國際合作相結合。統籌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優化煤炭進出口結構,鼓勵優質煤炭進口,擴大煤機裝備出口。重點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全方位推進資源、技術、設備、人才等方面國際合作。6、以人為本與礦區文化相結合。構建行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加強煤炭行業精神文明、物質文化、安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建設煤礦公益性文化事業和各類煤炭文化工程,增強員工的歸屬感和企業自豪感;構建以人為本的行為理念,形成獨具特色的煤礦安全文化。
(七)提高礦區地質保障程度。加大大型整裝煤田地質勘探與評價工作力度,為資源枯竭礦區產能轉移和礦井接續提供基礎。加大生產煤礦深部區勘探力度,為礦井水平延伸、提高礦井服務年限提供支持。為適應煤礦智能化開采和大型現代化煤礦安全生產需要,加大煤礦采區綜合地質與精細化勘探力度,應用三維地震、瞬變電磁、地質雷達等先進煤田地質勘探技術,重點探明采區隱伏構造、小斷層和主要含水構造,為煤礦智能化開采和安全生產提供保障。(八)優化煤炭資源開發布局。根據我國煤礦區開發歷史、資源潛力、區域經濟特征,結合14個大型煤炭生產基地建設實際,科學評價14個大型煤炭基地的資源稟賦、先進產能建設、環境容量等,合理分類確定大基地功能,研究提出大基地產能建設規模,優化開發布局,提高保障能力。內蒙古東部(東北)、云貴基地:穩定規模、安全生產,區域保障。煤炭產量分別穩定在5億噸/年、2.5億噸/年左右,提高區域煤炭穩定供應保障能力。冀中、魯西、河南、兩淮基地:控制規模,提升水平,基本保障。河北、山東、河南、安徽及周邊省市是我國主要煤炭消費區,煤炭需求主要依靠外部調入。基地內煤炭產量分別穩定在0.6億噸/年、1.2億噸/年、1.2億噸/年、1.3億噸/年左右。晉北、晉中、晉東、神東、陜北、黃隴基地:控制節奏,高產高效,兜底保障。控制煤炭總產能,建設一批大型智能化煤礦,提高基地長期穩定供應能力。山西、陜西、蒙西地區是我國主要煤炭生產地區,也是我國主要的煤炭調出地區,擔負著全國煤炭供應保障的責任。晉北、晉中、晉東基地煤炭產量控制在9億噸/年左右,神東基地控制在9億噸/年左右,陜北和黃隴基地控制在6億噸/年左右。新疆基地:科學規劃,把握節奏,梯級利用。超前做好礦區總體規劃,合理把握開發節奏和建設時序,就地轉化與外運結合,實現煤炭梯級開發、梯級利用。“十四五”期間煤炭產量穩定在3億噸/年左右。寧東基地:穩定規模,就地轉化,區內平衡。煤炭產量穩定在0.8億噸/年左右。
(十七)強化煤礦安全與職業健康。堅持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理念,堅持依靠科技創新和管理、裝備、培訓并重,建立責任全覆蓋、管理全方位、監管全過程的煤礦安全生產綜合治理體系,健全煤礦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完善煤礦安全生產法律法規體系,加強煤礦職業安全與健康監管機制建設;加強對水、火、瓦斯、煤塵、頂板等災害防治,全面提高災害預防和綜合治理水平。圍繞塵肺病等職業危害防治,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建立完善煤礦職業病防治機制和信息化監管平臺,健全完善煤礦職業病防治支撐體系。(十八)促進煤炭文化繁榮發展。發揮煤炭企業文化建設的主體作用,推動具有鮮明特色的煤炭文化品牌建設,充分利用傳統媒體資源,發揮新型媒體優勢,擴大煤炭文化社會影響力,創新發展文化載體,把煤炭文化融入煤炭生產和礦區生活之中。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豐富煤炭文化內涵,傳承煤礦工人特別能戰斗精神,樹立新時代煤礦工人甘于奉獻、勇于創新的新形象,展示煤炭行業的集體精神價值,為煤炭工業深化改革、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穩定供應提供精神力量。(十九)建設八大示范工程。按照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方向和重點任務,建設引領作用大、技術含量高、經濟社會效益好的八大示范工程,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在煤炭行業的廣泛應用。(二十)做好規劃研究與實施管理。煤炭企業要從企業自身發展實際出發,結合國家、區域、基地等相關規劃要求,開展“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明確規劃目標和實施重點。強化規劃引領和指導作用,制定企業年度實施計劃,建立動態評估調整機制,確保規劃目標順利完成。(二十一)加強企業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發揮行業協會、金融機構、征信機構等作用,推進煤炭行業誠信體系建設,加強行業自律,營造誠實守信的良好行業氛圍。企業在煤礦安全生產、產品質量、誠信經營、信守合同等方面,建立信用記錄,定期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接受社會監督。煤炭行業建立企業社會誠信體系評價機制,對列入失信黑名單的企業,實施聯合懲戒。(二十二)加強行業人力資源建設。建立企業人才選拔、培育、使用和激勵長效機制,探索實施“剛性引才和柔性引才并重戰略”,著力加強煤炭行業科學家、企業家和工匠大師三支隊伍建設,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加大“知識型+技能型”人才隊伍建設力度,利用行業特色學校、專業優勢,培養煤炭行業應用新技術的專業技能人才,提高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二十三)營造寬松的金融環境。加大資本市場的支持力度,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煤炭金融產品,促進煤炭行業產融結合。建立由政府財政引導、金融機構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煤炭企業為主的產業轉型發展基金,支持礦區可持續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和煤炭企業重大項目投資。盤活關閉退出煤礦閑置土地、設備、廠房等資產,支持礦區轉型發展。煤炭企業結合債務處置需要,利用債務重組、債務置換、債轉股等金融工具,推動債務處置工作,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
以上資源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