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礦業發展環境、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加劇,礦業企業經營難度明顯上升。面對市場壓力,國內礦山企業積極轉型,一方面,積極利用人工智能等先進科技打造智慧礦山提質增效;另一方面,堅持綠色發展,將廢棄的礦山改造成一座座兼具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金山銀山”。隨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生態倫理日益得到重視,生態修復成“礦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近日,在呼倫貝爾召開的中國礦業高質量發展論壇暨綠色發展與產業金融研討會上,來自全國眾多專家學者、礦業企業以及金融機構代表紛紛對礦山生態修復發表各自觀點,也積極研討了如何進一步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市場化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如何促進礦業高質量發展。
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絲路規劃研究中心理事長、中國開發性金融促進會會長陳元表示,綠色金融要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生態文明提供服務,要為綠色探礦采礦企業傾斜債券市場及資本市場融資政策,要鼓勵發展綠色礦山中介融資機構,要建立國際性的綠色礦業交易和融資市場。
“建設綠色礦山、發展綠色礦業,是實現我國礦業可持續、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林業與環境促進會主席孟繁志認為,綠色發展與產業金融是一條產業-金融聯合、合作發展的新路子,也必將為今后產融合作促進礦業高品質發展開拓出更廣泛的合作新摸式和新途徑。此外,他表示應重點開展以幾下方面產業-金融合作:一是圍繞礦山企業開釆、選礦和礦石深加工的工藝技術和裝備進行科技研發,加快企業工藝技術裝備的升級換代,實現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大幅度提高。
二是圍繞共伴生礦石、低品位礦石、難處理礦石、尾礦、煤矸石、廢石等固體廢棄物,以及廢水、廢氣等資源的綜合回收利用開展工藝技術研發與創新,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節約資源、保護資源。三是圍繞礦山企業現代化建設和科學化管理,大力開展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加快礦山數字化、自動化和智能化建設。四是金融要大力支持節約集約大規模生產的新建大型或超大型礦山企業建設,或做大做強礦業集團公司,增強我國礦業發展的中堅力量與實力。資源型城市面臨著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產業失衡等一系列經濟、環境及社會問題。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副院長孫九霞分析,礦山修復目標從單純的植被恢復向新興替代產業轉變,綠色礦山創建和廢棄礦山修復中的遺址公園、礦坑酒店、礦山博物館、生態休閑景區、環保科普展示、礦山主題公園等多種類型的“旅游吸引物”,將重新賦予礦山新的活力和文化內涵。她認為,礦山生態修復與旅游發展存在很強的邏輯關聯。旅游業為礦山修復“錦上添花”。綠色礦山的內涵豐富多元,旅游僅是廢棄礦山的可持續運營方式之一,與復墾復種復林等其他國土空間的農業生態修復方式類似,皆建立在生態系統基本修復、地質條件穩定的基礎上。因此不能將旅游開發看作綠色礦山建設和廢棄礦山改造的目的和唯一途徑,不能等同于一般旅游區的開發模式。礦山的旅游化生態修復,旨在基于旅游消費者的需求和旅游產品特色,為礦山修復錦上添花,滿足在生態和環境要求下多走一步,達到“規劃先行、創意植入、出奇制勝”的目標。旅游業為礦山修復后的運營“雪中送炭”。旅游業可作為礦山生態修復、可持續運營的重要動力和后續資金來源。旅游開發利用可以在基本維持生態穩定的前提下,拉動投資、吸引客流、獲得收益,解決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歷史欠賬多、修復與開發建設后續投入不足、運營主體動力不足等問題,也是國有資源市場化利用、盤活土地存量、實現增量的可操作模式之一。生態修復完成之后,市場化運營跟進,通過旅游業之“活水”“熱碳”以達到“消費支撐、持續修復、循環回饋”的目標。旅游業為礦山修復帶來“人心所向”。生態創意的吸引力背后,是人類追求環境保護的共識,是人們對和諧穩定的自然生態的向往追求,是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心靈安慰。改造故事的背后體現了人們發展觀念的變化以及文明的演化,呈現的是一個曲折、迂回且豐富的過程,使礦山修復主題園區比原生態自然旅游區、公園樂園更具吸引力。生態建設成果以更多樣的方式普惠人民,為礦山人、地方社區和旅游消費者凝聚“發展責任、環境教育、命運共同體”共識。我國廢棄礦山治理早就提出“誰開采,誰治理,誰受益,誰治理”,近年來,由于環保意識的增強以及環保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再加上廢棄礦山存量用地受青睞,廢棄礦山治理修復的投資和立法探索漸成熱點。清華大學特聘講師、全球人居環境論壇高級顧問崔元星認為,廢棄礦山是一座更大的金山。他說,廢棄礦山修復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無法估量,但就其經濟效益可歸納為:各級政府給予的政策性補貼,生態補償收益;開發成各類旅游景區,娛樂項目的門票收入;開發成住宅地產及商業地產的房地產租賃收入;結余的存量建設用地規模和指標的跨區域交易收入。煤、石油、天然氣、黑色金屬、有色金屬、“三稀”金屬、非金屬……我國擁有世界上最為多樣的礦產資源。在長期大量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基礎能源資源的同時,復雜多樣的礦床類型、共伴生礦,分散在各地的小型礦山,也增加了礦產資源管理利用的難度,疊加了生態環境風險。近年來,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下,發展綠色礦業、建設綠色礦山已成為轉變礦業發展方式、提升礦業整體形象、促進礦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平臺和抓手。注重區域資源特色和產業協同發展,著力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打造形成布局合理、集約高效、生態優良、礦地和諧、區域經濟良性發展的綠色礦業發展樣板區,讓生態文明與礦業文明相得益彰。(以上內容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